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明初第一大案:胡惟庸案

征战沙场的过程中,朱元璋不仅有忠心耿耿的武将如徐达、蓝玉等人的助力,也重用宋濂、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等知识分子。不论文人还是武人,都为朱元璋开创新朝代立下了赫赫功勋。

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昔日一同奋斗的诸位自然也成为开国元勋。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明太祖对功臣们大加封赏。其中,最高荣誉是公爵,获得这项荣誉的共有六人,李善长居于首位。明太祖还拜李善长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一时间,李善长的权势、威望,朝野皆知。

明太祖自幼聪颖过人,虽然少时求学条件艰苦,但乐学好学,粗通文墨。再者,太祖生性多疑,当然不希望武将因为功高而扰乱国家秩序,破坏来之不易的太平。因此,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文臣地位有所巩固。

开国功臣的身份以及明太祖重视文化教育这两个因素的叠加,使跟随太祖打拼多年的李善长一时风光无限,竟有点儿骄傲了。他本人虽然饱读诗书,且提倡仁义宽厚,但实际上却是善妒之人,待人苛刻。在行事风格上,他与刚正不阿、直言不讳的刘伯温可谓大相径庭。

一次,李善长为了亲信而与刘伯温争论律法问题。在情绪激动之时,李善长甚至辱骂了刘伯温。要知道,刘伯温虽然官位没有李善长高,但也是深受敬仰的功勋谋臣,在朝廷中有较大的影响力。李善长全然不顾儒士风度、丞相风范,反映了他内心的骄纵。

李善长位高权重,独揽大权,这渐渐让明太祖感到权力旁落的威胁,萌生了更换丞相的想法。太祖向刘伯温吐露心声,希望刘伯温担任左丞相之职。刘伯温坚决推辞,认为李善长具备使朝廷百官团结一致的威严与实力,太祖只好作罢。不久,刘伯温便借机辞官归乡了。

李善长跟随明太祖多年,了解太祖秉性,自然能够感受到皇上的猜疑与顾虑。因此,他在一次生病时以身体不好为由辞去左丞相之职,回乡休养身体。

明太祖任命新丞相之前,再次征求刘伯温的建议。太祖先列举了几个人,如杨宪、汪广洋,刘伯温认为他们虽然有才能,但是气量太小,不适合做丞相。太祖又询问胡惟庸是否合适,刘伯温认为丞相就像驾车的马,胡惟庸则是一匹劣马,可能会扰乱朝廷秩序。

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分析,又提出要将刘伯温任命为丞相,仍被谢绝了。后来,李善长向太祖推荐胡惟庸,朱元璋便任命胡惟庸为右丞相。此时的胡惟庸还比较恪守本职,逐渐获得明太祖的信任。四年后,胡惟庸被提拔为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权倾朝野、皇帝宠信,让胡惟庸渐渐在权势中迷失了自我。他专断独行,有许多攸关性命的大事竟然不请示明太祖便自作主张处理了。胡惟庸还私自翻阅奏折,将对自己不利的奏折全部扣留,不上呈给明太祖。不仅如此,他还在朝中打击与自己政见不合的人,扶植亲信,使自己的势力集团不断壮大。

胡惟庸的骄纵跋扈引得许多人不满和忧虑。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徐达因为胡惟庸奸险狡诈向朱元璋进谏,差点儿被胡惟庸杀害。因为记恨刘伯温曾说自己不适合做丞相,胡惟庸趁着探视病重的刘伯温,在其药中下毒,最终导致刘伯温身亡。

这些事情发生后,胡惟庸权势更盛,越来越目无纲纪,为所欲为。他的种种作为已经引起明太祖的猜疑,但胡惟庸仍不知悔改,甚至勾结前任丞相李善长与其胞弟李存义,笼络一些渴望权力的官员,企图造反。胡惟庸的谋逆之心渐渐显露于各种细节中,最后露出马脚,被先前拉拢的官员告发。明太祖得知后龙颜震怒,处死了胡惟庸等三人。

然而,由于胡惟庸的亲信众多,其意欲谋逆一事还远未结束。处死胡惟庸后,明太祖持续派人在暗地里彻查胡惟庸的党羽。

李善长虽早已告老还乡,但出于种种原因,仍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机缘巧合之下,李善长的亲信、胡惟庸的手下丁斌触怒了明太祖。在审问过程中,丁斌供出胡惟庸曾经与李存义等人勾结。

明太祖看了供词后,立即下令捉拿李存义父子,两人对胡惟庸笼络李善长并企图造反一事供认不讳。太祖得知后更加愤怒。此时,又有人告发李善长经常与胡惟庸往来,李善长甚至还隐瞒了胡惟庸与沙漠使者私下来往的事情。

李善长明知胡惟庸要谋反却没有揭发,这种欺君罔上的行为使得明太祖再也无法顾及旧情,他下令将李善长一族共七十余人全部处死。除此之外,胡惟庸谋反一事还牵连到开国文臣宋濂及其孙子宋慎。由于此事涉及人数众多且影响深远,历史上称之为“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对位高权重的功勋多留了几个心眼。开国名将蓝玉就在被观察之列。

蓝玉在明朝建立前屡立战功,在明朝建立后也南征北战,尤其远征云南、漠北,立下奇功,深为明太祖器重。随着权位的提升,蓝玉逐渐骄纵,多次口出狂言,甚至不在意太祖的责备与告诫。

后来,锦衣卫指挥告发蓝玉与许多官员谋反。明太祖认为此害不除则后患无穷,于是下令诛杀蓝玉、有关官员及其家人,共计一万五千多人。

蓝玉被杀后,跟他一样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傅友德、冯胜等人也被明太祖猜忌,难逃被处死的命运。

蔡公曰

太祖微行,未见正史,而稗乘备传其事,益见太祖之忮刻。忮刻者必喜阿谀,故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诸人,陆续登庸,虽依次黜戮,而误国已不少矣。 3DNOmWB8tPpa2snOmUOumgzu3RJnvyuhYWS1LXpk0wXZ3fl/EujuHfFE0KTC1J6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