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一直想要征讨南唐,但是南唐的水师非常强大,他便命人在汴水建造了一百艘军舰,日夜操练,准备水陆并进,攻打南唐。没想到,南唐员外郎朱元先出兵了,连续攻下舒州、和州、蕲州,就在他即将攻打扬州、滁州的时候,两州守将不战而逃。世宗非常愤怒,但只能等着水师操练完毕,现在是命令李重进加紧攻打寿州。
李重进兵分两路:一路防止援军来攻,另一路负责猛攻寿州。他自己居中调度,小心谨慎。南唐将领纷纷支援寿州,于紫金山附近扎下军寨,并从南边建筑甬道向城内运送粮食。
李重进偷偷率军杀入甬道,击败敌军,抢走粮草。援军没了粮草,不敢冒进,只敢在紫金山上守望。
世宗得知此事后,担心李重进独木难支,就派王环为水军统领,自己则监督战船,进入淮河。此举让南唐将领非常惊恐,南唐又派遣五万军援助寿州。
几天后,世宗率领水军抵达寿州。朱元登山遥望,大惊说:“常听说南方人擅长驾船,北方人擅长骑马,没想到,北方人也能驾船,比我们南方人还快。”随后,他看见周世宗和身旁威风凛凛的赵匡胤,赶紧询问旁边的将领:“那是谁?”将领告知是赵匡胤。朱元感叹说:“听说他智勇双全,如今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抵达寿州城下后,世宗率军攻城,赵匡胤率军攻打紫金山上的军寨。赵匡胤诈败,吸引南唐将领来追。退到寿州城南,他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冲入南唐军中。李怀忠与张琼也趁机从左右攻入,冲散南唐军阵形。南唐士兵进退两难,纷纷投降。朱元的军寨中也举起白旗,其他将领狼狈逃窜。
奉命前来支援的李景达和陈觉在淮水遭遇了王环,双方激烈交战。李景达发现紫金山上已经插满周军旗帜,心中大惊,便传令退兵。周军趁势掩杀,南唐士兵被杀死无数。
南唐名将刘仁瞻防守寿州多年,疲敝不堪,寿州如今又弹尽粮绝,他居然急出重病,卧床不起。世宗向城内传了招降书,南唐监军周廷构和都指挥使张全约认为,刘仁瞻病重,寿州防守不住了,与其奋力抵抗被敌军屠城,不如投降保命。于是,两人替刘仁瞻写好降书,开城投降。刘仁瞻被封为天平节度使,但当天就病逝了。
拿下寿州后,赵匡胤被加封为义成军节度使。周世宗攻打濠州、泗州,赵匡胤作为先锋,一举攻破泗州城外的南唐军营,随后又吓得泗州守将范再遇开城投降。世宗攻打濠州,濠州团练使郭廷谓也开城投降,成为攻打扬州的先锋。南唐守将望风而逃,泰州、海州也先后归降。楚州防御使张彦卿坚决抵抗,南唐节度使陈承诏来支援,世宗只能调遣赵匡胤前来帮忙。
赵匡胤率领水军顺流而上,趁夜袭击清口处南唐军营。南唐军营虽有卫兵巡逻,但天色阴沉,没月光。赵匡胤带兵登岸,南唐士兵还没拿起兵器,就被杀死几千人。陈承诏趁乱逃走,赵匡胤率领几百人奋起直追,将其擒获。
世宗大喜,楚州城已无外援,不久就被攻下。张彦卿奋战至最后一秒,死于乱军之中。所有守城士兵全都战死,无一投降。
南唐一再失败,国主传位给太子弘冀,献出庐、舒、蕲、黄四州,划江为界,请世宗息兵。世宗罢兵,南唐便举国归附。之后,南唐国主还偷偷给赵匡胤写信,赠送白银三千两。如此明显的反间计,赵匡胤岂能看不出来?他将书函和白银都献给世宗,世宗认为赵匡胤为人忠义,便封他为忠武节度使。有喜事也有伤心事,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旧病复发,与世长辞。
周世宗显德六年(959),世宗觉得北方边境的北汉经常带着辽兵南下,早晚是个祸患,于是就下诏亲自征辽。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亲军都虞候韩通为陆路都部署,水陆并进,世宗亲做后应。
辽地军民毫无防备,世宗一路势如破竹,沿路城池望风而降,仅用四十二天,就兵指幽州。世宗想要趁势夺下幽州,但众将领都认为,辽主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丢失燕南地区,势必会集结士兵死守幽州。世宗很不高兴,因为他有一统中原的雄心壮志,于是派李重进先行出发,自己做后援,不破辽都,誓不回朝。随后,他又派遣孙行友带领五千骑兵攻打易州。
第二天,李重进来到固安,固安守军早就逃了。随后,大军抵达安阳河,河中木筏被辽军藏了起来,世宗便命令士兵伐木造桥。此时本是夏天,但世宗却莫名患上寒疾。第二天,孙行友抓获辽国刺史李在钦。面对世宗的劝降,李在钦怒斥道:“要杀就杀,何必多言。”世宗正要命令士兵将其斩首,却突然头晕目眩。他这一病就是两天,始终不见起色。众将想让世宗还朝,但都不敢前去劝说,怕触怒世宗。赵匡胤便主动请缨,担下这一责任。
赵匡胤到了世宗跟前,请安后便开始与世宗讨论军事。世宗说:“我本打算一举平定辽,现在却生病了,错失良机,如何是好?”
赵匡胤回答说:“这是老天不想要灭辽,所以才让陛下生病的。陛下应该顺应天意,放他们一马,上天就会降福,陛下也会好起来的。”世宗思忖半天,命令赵匡胤,第二日启程还朝。
在还朝的路上,世宗的病情有所好转,便开始处理公务。在众多文书间,他突然发现一块长约三尺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觉得很是奇怪。回到大梁,他马上罢免了都点检张永德。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世宗认为他可能会图谋不轨,便将其免职,让赵匡胤做了都点检,兼任检校太傅。
宰相范质请求立下太子,世宗便立皇子宗训为梁王,此时宗训只有七岁。回到大梁,世宗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世宗心知自己时日无多,就召集范质等人入宫,嘱托他们辅佐储君,并安排翰林学士王著为宰相。范质等人表面答应,暗地里却商量,不该让王著这个酒鬼做丞相。陛下一定是随口说说,大臣们不必遵守,别说出去就好。
随后,范质宣布梁王宗训即位,符氏为皇太后,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兼任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为副点检。慕容延钊与赵匡胤相交莫逆,非常亲密。
元旦之后,北方边境传来军情,北汉刘钧与辽兵联合入侵,边境战局紧张。宗训才七岁,哪里懂什么军国大事。符太后与范质商议,认为应该任命赵匡胤为统帅,慕容延钊为先锋,二人英勇善战,勇猛绝伦,再带领其他将领北征,必然能化险为夷。
第二天,慕容延钊便先出发了,赵匡胤调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等人随后出发。
大军抵达陈桥驿的时候,太阳西沉,天色渐晚,赵匡胤便下令安营扎寨,准备第二天再继续赶路。前队中有个指挥使,名叫苗训,他站在营外,仰望天空。苗训通晓天文地理,擅长占卜吉凶祸福,军中都称他为苗先生。
此时,有人问他:“苗先生,你在这里看什么呢?”
苗训见来人是赵匡胤的心腹楚昭辅,便用手指着西边说:“你有没有看见,在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
楚昭辅也望向天空,果然看见了两个太阳,互相摩擦形成一片黑光。没多久,一个太阳沉没,另一个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周边还生出许多紫云环绕,许久才落下山去。楚昭辅大惊失色,询问苗训:“先生,这是吉兆还是凶兆?”
苗训便说:“你是点检的人,我跟你直说吧。这就是天命,代表大周的太阳已经先落了,后落的那个代表的就是点检。”
楚昭辅又问:“那什么时候能应验呢?”
苗训说:“就在眼前。”
回营后,楚昭辅就在营中大肆宣扬此事。没多久,整个军营都知道了天现异象。
都指挥高怀德率先说:“皇上年幼无知,我们即便舍生忘死,又有谁知道,不如顺应天意,让点检做天子,然后再北征,大家怎么说?”众人都觉得很有道理,纷纷点头答应。
都押衙李处耘认为应该先报告赵匡胤,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匡义(后改名为赵光义)就在军中,众人就决定先找赵匡义商量。赵匡义觉得应该和谋士赵普说说,再做决定。
赵普说:“皇帝年幼无知,怎能服众?点检德高望重,内外归心,一到汴京,就能即位。我们今夜把事情安排好,明天一早就行事。”随后,赵普和赵匡义开始安排事宜,准备天亮行动。
眼看天要亮了,众将就到赵匡胤的营房外高喊“万岁”。赵匡胤被惊醒,赵匡义便先进去营房,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见赵匡胤还有些犹豫,赵匡义又把老和尚当年说的话说了一遍,赵匡胤这才决定,先出去和其他将士商量一下。
赵匡胤刚刚出门,将士们就高呼“万岁”。他还没答应,高怀德等人便把做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众将士赶紧跪拜,三呼“万岁”。赵匡胤还要推辞,众将士哪里肯给他机会,簇拥着他上马,准备回京即位。
赵匡胤举着鞭子说:“你们愿意听从我的号令的话,回京就不得冒犯周主和太后,不得欺凌大臣,不得侵扰百姓。听我的话,必有重赏,否则就诛杀全家,绝不宽恕。”随后,就率军回汴京,让潘美和楚昭辅先走。
朝中群臣得到消息,吓得手足无措。符太后责怪范质:“如果不是你保举赵匡胤出兵,怎么会出这样的事?”随后,就默默地哭泣起来。范质也没什么办法,只好说出去劝说。
范质找到右仆射王溥,王溥也没办法,只有韩通态度刚硬,提议先由禁军抵挡赵匡胤,号召天下各镇前来讨伐逆贼。范质大为赞同,赶紧请旨,韩通则去召集禁军。
范质和王溥还在路上,就得知赵匡胤的前队士兵已经进城了。两人哪里还敢去请旨,赶紧逃回了家。
赵匡胤的前锋王彦升率领铁骑入城,遇见韩通。王彦升大声说:“韩通,快去接新天子!”韩通勃然大怒:“哪里有什么新天子,你们这些贪图富贵、卖主求荣的小人,还敢在这里横行!”王彦升被气得七窍生烟,追到韩通家中,杀光他全家老小,随后就出来迎接赵匡胤。
赵匡胤入城后,命人把范质、王溥等人带到自己的公署。赵匡胤在范质、王溥面前痛哭流涕,说:“我一直受世宗恩惠,如今被将士们逼到这一步,真的有愧于天地啊!”
范质还没开口,赵匡胤麾下将领就厉声说:“点检做天子是大家一致同意的,谁要是多嘴,别怪我手中宝剑无情!”
王溥吓坏了,纳头便拜。范质见王溥都拜了,只好跟着跪拜。赵匡胤赶紧扶起二人,赐给他们座位,和他们商量接下来的事情。得到赵匡胤不伤害太后、幼主的承诺后,范质、王溥二人便去召集文武百官。
午后,百官云集,列立两旁。赵匡胤登上崇元殿,加冠冕,即帝位,文武百官跪地道贺。随后,范质便到后宫,逼迫符太后和幼主去西宫。符太后不过二十几岁,幼主才七岁,孤儿寡母哭哭啼啼地去了西宫。
赵匡胤改国号为宋,参与兵变的人都有封赏。石守信为归德节度使,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赵匡义为殿前都虞候,赵普为枢密直学士,范质为司徒兼侍中。
赵匡胤成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史称宋太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史家俱言非宋祖意,吾谓是皆为宋祖所欺耳。北汉既结辽为寇,何以不闻深入,其可疑一。都下甫事发兵,点检作天子之谣,自何而来?其可疑二。诸将谋立新主,而匡义、赵普何以未曾入白,即部署诸将,诘朝行事?其可疑三。奉点检为天子,而当局尚未承认,何来黄袍,即可加身?其可疑四。韩通为王彦升所杀,并且戮及妻孥,而宋祖入都以后,何不加彦升以擅杀之罪?其可疑五。既登大位,于尊祖崇母诸典,尚未举行,何以首赏功臣,叠加宠命?其可疑六。种种疑窦,足见宋祖之处心积虑,固已有年,不过因周世宗在日,威武过人,惮不敢发耳。世宗殂而妇寡儿孤,取之正如拾芥,第借北征事瞒人耳目而已。吾谁欺?欺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