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二十七年(前 220)秋,秦始皇携百官下诏西巡。为了讨得始皇欢心,各地官吏积极奔走、迎来送往,消耗金银巨大。然而,当时正值深秋,草木凋零,沿途实在没有什么风景,秦始皇很快就厌倦了,顺着原路返回咸阳,结束了这次西巡。
冬尽春来,万物复苏,秦始皇又再次萌生出游的兴致。这一次,他决定携文武百官向东游玩,一直走到齐鲁故地,登上邹峄山。
站在邹峄山上,秦始皇眺望东方,只见一座更为雄伟的山峰正与邹峄山遥相呼应。秦始皇不禁问道:“那莫非就是东岳泰山?”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秦始皇又说道:“朕听闻,古时三皇五帝都会在东岳举办封禅大典,那具体是怎么办的呢?”
手下人答不上来,只好借口年代太远,无从考证。
但秦始皇显然已经起了心思,不会轻易放弃,于是下令,让人召集一些读书人,在泰山脚下准备接驾,帮他答疑解惑。随后,始皇又命人写了一篇文章,为他歌功颂德,并将其铭刻在邹峄山上。
第二天,秦始皇到泰山脚下的时候,已经有数十个儒生候在那里了。秦始皇向他们询问封禅的仪制,但时代确实久远,这些儒生也都不甚了解,没有给出让秦始皇感到满意的答案。最后,秦始皇直接下令,让人开道上山,立石作志。
下山的时候,刚到半山腰,秦始皇一行人就遭遇了狂风骤雨,幸好有五棵大松树帮他们遮蔽风雨。始皇非常高兴,雨停之后便下令封这五棵松树为“五大夫”,以奖励它们护驾有功。
离开泰山之后,秦始皇一行人又沿着渤海一路东行。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立石记功,宣扬自己的不世功勋。
抵达琅玡山时,秦始皇见到一处古台遗址,据说是越王勾践称霸时修筑的,用于号召秦、晋、齐、楚歃血为盟。始皇一听,便说道:“越王勾践不过是争霸中原,就修筑了一座琅玡台,朕如今坐拥天下,难道还比不过勾践?”于是便下令,让人立即广招劳力,日夜赶工,将旧台削平,另建一座新台,然后将自己的功勋刻在石头上。
为了督造这座新的琅玡台,秦始皇一待就是三个月。这三个月中,他常常在山上眺望东海,隐约见到海中像是有楼阁街市,人影往来,但仔细辨认,又转瞬即逝,什么都看不到。始皇觉得非常惊奇,手下便有人趁机进言说:“这或许正是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始皇大惊,猛然醒悟:“相传曾有燕人入海成仙,说海上有三座神山,山上众仙云集,且有不死神药。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都曾派人寻访,但都不曾找到,没想到竟然是真的!可惜,朕不能亲自寻找,求那不死神药。朕虽贵为天子,却也逃不过生老病死!”
有了这等念想之后,“成仙”“不死神药”就一直萦绕在秦始皇的心头,让他夜不能寐。恰巧这时,徐福等人上了一封奏疏,说斋戒沐浴以后,带领童男童女乘船,就能找到神山。始皇便下令,让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一起到东海寻访神山,求不死神药,自己则只能在无限的不舍中先行一步,启程西归。
据说周鼎原本有九个,但当初秦昭王移鼎入咸阳路过泗水时,有一个鼎掉入了水里。
在回程途中路过彭城时,秦始皇便突发奇想,让人顺道搜寻遗失在泗水中的鼎,可惜白费了很多力气也没能找到。
等秦始皇一行人到达湘山祠的时候,水面上突然刮起一阵狂风,险些把船给掀翻了,众人吓了一跳。上岸之后,秦始皇见前方有一座高山,隐约露出红墙,便问道:“这就是湘山祠?”
手下点头应是。
秦始皇又问:“祠中供奉的是什么神仙?”
手下人答:“是湘君。”
秦始皇继续询问湘君的来历,一个博学的大臣便将舜帝的两位妻子为其殉情的故事说了一遍。结果始皇大怒,说道:“皇帝出巡,百神开道,小小的湘君却敢来惊扰?速将这山上的树都砍了,以平朕心头之愤!”
手下人不敢违逆,连忙让当地官吏调拨三千囚犯,不仅将树全部砍掉了,还放了一把火,把山头烧得光秃秃的。始皇这才满意,起驾回朝。
回到咸阳之后,没待几个月,秦始皇就坐不住了,又起了外出巡游的心思。文武百官不敢拂逆,只得又一次跟着他浩浩荡荡地离开咸阳城,向东进发。
在途经博浪沙的时候,只听一声巨响,一个巨大的铁锤突然飞了过来,擦着秦始皇的御驾,砸进了旁边的一辆车中。众人大惊失色,纷纷围拢上来,护住秦始皇的御驾。等回过神来再去抓捕刺客的时候,刺客早已不见踪影。
主使这场刺杀的幕后人物,姓张名良,字子房,是韩国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韩国的丞相,先后侍奉了韩国五位君主。秦灭韩后,张良就一心想要为国报仇,甚至散尽家财寻找敢去刺杀秦始皇的人。但秦始皇的威名实在太盛,根本没有人敢接这单生意。
后来,张良借游学之名,前往淮阳,找到了一代豪侠仓海君,怂恿他去刺杀暴虐的秦始皇。
仓海君给张良推荐了一位力士,这个力士就是当时向秦始皇车驾投掷铁锤的刺客。只可惜,他们的计划并没有成功。
刺杀失败之后,为了躲避通缉,张良逃到了秦国一个临海的属县下邳,一直隐姓埋名,直到秦始皇死后才敢出来。
一次,张良在桥上遇到一个老头。这老头从张良身边经过时,鞋子掉到了河里,他便毫不客气地冲张良说道:“喂,小子,快下去帮我把鞋捡回来!”
听到这不客气的招呼声,张良很生气,但见他已经老态龙钟,似乎行动不便的样子,也就没有和他计较,便下河帮老头捡回了鞋。
结果,这老头还真的是一点儿不知道客气,脚一伸就大大咧咧地说道:“帮我穿上。”
张良真的是既好气又好笑,但还是忍着火气帮老头把鞋穿上了。鞋一穿好,老头就直接起身离开了,连句道谢的话也没有。张良觉得这老头有些奇怪,便远远跟在他的身后,想瞧瞧他到底要去做什么。
这时,老头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说道:“孺子可教。五日之后,天色微明,你到此地见我。”之后便扬长而去,张良也没有再继续跟随。
五日之后,张良应约前来,老头已经等在那里,一见张良便劈头盖脸地骂道:“与长者相约,本应早到,你却这时才来?五日之后再来见我。”说罢,便转身离去。
又过五日,张良早早就出发了,结果到了约定的地方一看,老头已经到了,自然又是一通责备,然后约定下一个五日。
再五日,张良连觉都不敢睡,天不亮就到了约会地点,总算是比老头先到了。见到张良后,老头终于满意了,取出一本书给他,并说道:“读了此书,你将来必定能辅佐帝王兴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你若是见到黄石,那便是我。”
这位神秘老头交给张良的书,便是《太公兵法》,而“太公”就是周文王的老师姜子牙。得到此书后,张良手不释卷,将其背得滚瓜烂熟。据说后来,张良跟随汉高祖路过济北谷城山下时,果然见到一块黄石,而那时距离张良遇见老头,恰好过了十三年。
巡狩古制也,而封禅不见古书,惟《管子》中载及之,此未始非后人之讆(wèi)言,伪托管子遗文,作为证据,欺惑时主耳。况古时天子巡狩,度亦必轻车简从,不扰吏民,宁有如秦皇之广筑驰道,恣意巡游,借封禅之美名,为荒耽之佚行也者?而且筑琅玡台,遣方士率童男女数千,航海求仙,种种言动,无非厉民之举。至若渡江遇风,即非真天意之示儆,亦应知行路之艰难,奈何迁怒湘君,复为此伐木赭山之暴令也!后世以好大喜功讥始皇,始皇之恶,岂止好大喜功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