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争论中的当代法国哲学

“二战”之后,法国哲学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爆发期,不仅产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哲学家,而且哲学思想本身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当代法国哲学的繁荣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法国哲学一直处于古希腊罗马思想传承之中,具有深厚的哲学积淀。其次,法国哲学受到德国哲学为代表的其他哲学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受到康德的认识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尼采的权力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影响。康德、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当代法国现象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列维纳斯(E.Levinas)以他者(other)为核心的伦理学、梅洛-庞蒂(M.Merleau-Ponty)以身体(body)为核心的知觉现象学、德里达(J.Derrida)以延异(differance)为核心的解构主义以及马里翁(Jean-Luc Marion)以给予性(givenness)为核心的给予现象学中尤为明显;马克思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萨特(J.-P.Satre)、阿尔都塞(L.Althusser)和朗西埃(J.Rancière)等人的哲学中;福柯(M.Foucault)、德勒兹(G.Deleuze)和与此二者密切相关的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G.Agamben)主要受尼采和马克思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则直接影响了拉康(J.Lacan)及其众多的门徒,比如拉普朗什(J.Laplanche)、彭塔力斯(J.-B.Pontalis)、勒克莱尔(S.Leclaire)和米勒(A.Milller)等;至于萨特和巴迪欧(A.Badiou),来自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的影响同样重要。当代法国哲学繁荣发展的最后一个原因则是“二战”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大发展而来的身体的普遍解放。虽然当代法国哲学深受德国哲学影响,但它不仅与德国哲学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别,还因为这种区别超越了德国哲学。当代法国哲学与德国哲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对身体和感性经验的高度关注;德国哲学的典型特征在于其思辨性非常强,以至于过于强调精神和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压抑了身体和感性经验,甚至德国哲学中最反对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未能幸免。当代法国哲学非常重视身体和感性经验,但并未肤浅地沉湎于身体和感性经验,而是把主体、语言、权力、欲望、时间、空间——总之,把人在世界中的存在——与人的身体和感性经验密切结合起来思考。当代法国哲学告诉我们,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绝不仅仅是一种思维的存在或精神的存在,而首先是一种身体性的存在。身体和感性经验,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他者,是当代法国哲学发现的“新大陆”,这一发现为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正是在这片“新大陆”上,法国哲学发现一切既往的哲学都值得怀疑和批判。

虽然任何时代的哲学都是在对既有哲学思想的质疑与批判中前进的,但当代法国哲学的争论特征尤其明显。当代法国哲学中的思想家不仅与一切远近前贤对话和争鸣,他们也与国内国外的同时代哲学家争论,彼此之间充满了针锋相对的论辩和互不相让的斗争。本书无意也没有能力探究所有这些争论,况且有些争论虽然十分重要,但已经有中外学者做了十分深刻的剖析,比如梅洛-庞蒂和萨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德里达与福柯关于笛卡儿《沉思录》中疯癫与理性的争论,福柯与哈贝马斯关于交往理性的争论,德里达与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关于理解与对话的争论,德里达就语音中心主义对柏拉图的批判,南希对海德格尔的批判,等等。出于笔者个人的兴趣与有限的知识储备和批判能力,本书拟就当代法国哲学中以下或隐或显的争论和辩难做一些初步探索:拉康在精神分析学领域内对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推进,就凝视对萨特的批评和对福柯的启发,就安提戈涅对黑格尔的批判;列维纳斯就他者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批判,就负于存在(otherwise than being)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批判,以及以他者为核心对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的批判;梅洛-庞蒂以身体为核心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空间论的批判,以及以身体为核心对时间所做的反海德格尔思考;德里达就凡·高的《农鞋》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就《绘画中的真理》对康德的批判,就爱伦·坡的《被窃的信》(又译《窃信案》)与拉康的争辩;福柯就委拉斯开兹(D.Velázquez)的《宫娥》(又译《宫中侍女》)对再现的反思;齐泽克(S.Žižek)就主体与权力对福柯的批评;最后是巴迪欧以数学集合论为方法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否定,以及他对作为真理之生产者的艺术的非美学理解。

第一部分的四篇文章与精神分析密切相关,之所以将其汇集在“无意识的权力游戏”这一标题之下,是因为无意识不仅仅是一个精神分析学的概念,从更加宏观的视野看,无意识始终与社会权力密切相关。第二部分的三篇文章讨论的都是列维纳斯“面向他者”的伦理学。“他者”是当代法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话语中,“他者”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列维纳斯对“他者”的全新阐释,将伦理学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第三部分的四篇文章以一种略微松散的形式被置于“身体与存在”之下,尽管看似勉强,但也不无道理。其中两篇文章讨论的是梅洛-庞蒂如何探究身体在世界中的存在是如何激发出了时间与空间的,另外两篇讨论的是巴迪欧的存在论与非美学。尽管这四篇文章的论域与主题都相距遥远,但它们都与“存在”和“真理”有关。当代法国哲学的基本导向是取消真理的解构主义,但梅洛-庞蒂和巴迪欧仍然执着于“回到事物本身”——不过完全是以一种迥异于从前的方式。第四部分的四篇文章以“不可能的真理”汇集在一起。其中三篇文章与德里达有关,分别探讨他对康德、海德格尔和拉康的抨击;另一篇探讨福柯对三个画家及其作品的哲学解读,正是从这些绘画作品中,福柯发现了颠覆再现的解构主义思想。无论如何,解构主义绝对是当代法国哲学的主流,而解构主义最痛恨的概念当属“真理”无疑。

当代法国哲学在争论中书写,在书写中追问。深入探究这些争论的焦点问题、争论双方的理论前提以及批评者的论证逻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各个哲学家独特的思想,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法国哲学的总体面向。这些文字是笔者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小结,体现了我对当代法国哲学有限的一点探究心得,希望学界方家不吝指正。

2023年7月12日 Z2M+wdNoEsTqRKR3NKz27bZWZPiQTSCZv0iXdw+pyrgipgGbgZi4f7k7XJkQOKm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