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经济建设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为该历史阶段的社会和人的发展创造所需的物质条件和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
经济结构既是社会结构产生的基础,也是理解社会结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基础。
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构成现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出,一切历史的首要前提和首先需要确认的事实是,人要创造历史,必须先能够生活。而要生活,就必须首先解决吃喝住穿用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问题。因而,物质生产活动,即经济建设是社会的人的首要活动。人们在这种生产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这形成了每一时代的现实基础,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相应的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的历史基础。“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这就是说,作为现实社会的人的基本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物质生产,是社会结构产生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基础,就会相应地产生出什么样的社会。这在于,作为社会结构产生的现实基础的物质生产,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有机体中都始终处于决定性地位,不仅规定着某个特定历史阶段中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内容,还规定着处于该历史阶段的社会的特殊性质。
经济结构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所谓社会,总是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之上。因为,在每个处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中,物质生产和分配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结构划分等,都是由该社会能够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来决定的。而且,任何一个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都是建立在以往历史所创造和提供的经济基础之上。这些历史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会被新社会中的下一代人所改变。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在赋予新社会中的人以特定生活条件和内容的同时,也为新社会结构的产生和发展规定了独特的社会属性。
物质生产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基础,同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基础。物质生产总是同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相联系,人们在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中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归根到底都由这个基础来说明。只有首先弄明白了这个现实的、历史的基础,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和理解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并且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是对当前中国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是建立在这个规定基础之上。因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理解,必须要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经济基础出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基本经济制度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济基础规定和依据。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依据,决定了经济建设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在任何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经济建设都是决定性的物质因素,规定着该社会的整体生活状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同样是决定性因素和中心任务。
物质生产决定社会的总体生活状况。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中,都始终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其他各个方面的生活过程。从社会有机体活动层面来讲,物质生产方式就是指经济生产方式,物质生产主要指经济建设。换言之,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特定社会中,经济建设都始终是该阶段社会的中心任务,都始终对该阶段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物质生产不仅为处于该历史阶段的社会创造和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而且还规定着该历史阶段社会的基本社会特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机器化大生产产生的是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重视其他社会因素,如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因素对物质生产的作用。这些社会因素也会对物质生产起反作用,有时甚至是重要的反作用。这个规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如此。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马克思主义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为此,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实际上也就规定了,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和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虽为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根本的制度保障,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尽快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和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首要问题。经过新中国前3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苦努力,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最终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又先后回答和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更加明确和巩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中心地位。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基本形成。这是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无论是要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还是实现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都不可能。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中心。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社会关系各构成要素等彼此之间的相互和谐协调、永续科学发展的战略规划。这样的总体发展规划,是在中国经济保持总体稳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基础上的协调推进。这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兴国之要。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从微观层面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切都离不开经济建设这个物质基础和保障。所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仍然是这个总发展规划的中心任务和根本任务;坚持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出路,仍然是这个总体发展规划遵循的基本逻辑。
但是,总体布局所强调和要求的发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固然强调无产阶级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社会的生产力总量,但这个快不是单纯指速度方面的快,这个生产力总量也不是单纯数理意义上的总量,而是既让它达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为组成社会的人们谋利益和让人民共享发展福利,还要使它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种手段,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简言之,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是其根本目的,全面性是其基本特质。以此观之,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也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它更多强调的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甚至“以GDP论英雄”,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人民群众并未因此真正共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就更谈不上。所以,这样的发展是片面的和不可持续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所强调和要求的发展,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发展的修正和完善。这种发展同样强调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但它更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在经济建设方面规定的独特之处。
当然,经济建设虽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中心,但是总体布局所规定和要求的这个中心不再是片面的唯经济中心论,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协调永续的科学发展的中心。
在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同时,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提出了以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等为主要特征和标志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相一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目标指向,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体布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全面,不仅覆盖人群广,而且涉及领域全。总体布局同样要求和体现全面与协调。换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都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因此,二者在目标要求上是内在一致的。也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但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尤其是要消灭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落后问题。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会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此外,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等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问题有历史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发展起来之后出现的问题。因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中心环节是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把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环节。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努力破除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结构性阻碍,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是经济建设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判断标准。随着党的十六大宣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到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小康社会的判断标准也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调整。但人民渴望幸福生活和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个标准依旧没有改变,党领导人民坚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决心和目标没有改变。那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全面小康呢?习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谈及改革与全面小康的问题时,他又指出,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就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判断标准。如何达到这个标准,关键还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上。这就要求,总体布局中的经济建设,除了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之外,还必须要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这样,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才真正有希望,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能成为现实。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引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更是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要求在经济建设上聚焦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及党的二十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为持续推进经济建设注入了十足活力和提供了强大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经过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面临的深层次困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同群众切实利益相关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既有经济发展方式、理念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的,更多的是由一系列的体制和机制屏障造成的。尤其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综合情况下,如何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和难题。既然这些问题是体制机制性等深层制约因素造成的,那么很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只有通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破除这些体制机制的藩篱和束缚,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持续健康发展。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体布局相一致。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更是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对全面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等领域改革做出的总体部署。全面性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特征。但全面不等于眉毛胡子一把抓。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和全国的中心工作,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主轴。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是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这样的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一致的。总体布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依据,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既为总体布局建设提供了动力,也为它提出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要求。那就是:必须要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的统一。以改革为驱动力,克服以往以偏概全、片面化的发展观念和“以GDP论英雄”的唯经济中心论,统筹协调经济建设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经济发展同人、自然、社会发展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此,我们必须从总体布局出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协调推进、形成合力。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提供了强大驱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协调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消除各种附加在经济建设上的体制机制性枷锁和束缚,为经济发展减负和扫清障碍,使经济建设在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保持健康持续平稳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建设自身在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发展观念和发展动力等方面的全面优化、转变和提升,使经济建设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同时,激发各种社会发展进步要素的活力、创造力和凝聚社会多方面的正能量,并把这些要素和能量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形成一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
显然,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体布局开出的一剂良方。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立场、原则、要求和方法,有重点地整体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的改革。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社会文明系统构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关系来看,以经济建设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所要达到的整体文明程度,而由物质文明奠定基础的富强中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所要实现的最终奋斗目标。
经济建设是物质文明的实践载体,物质文明是经济建设所要达到的文明程度。经济建设是社会有机体结构的中心和决定性要素。它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基本职能是满足人们对于生产生活资料等物质方面的需要。但如果单纯如此,那它也构不成社会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关键就在于,它在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对人的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和发展能够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换言之,经济建设在解决了人们对物质财富追求问题的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追求,促进人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人自身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些方面总合起来构成了社会文明系统,也才因此而产生了社会文明的演进和变迁。其中,经济建设所实现和达到的规模总量、结构质量和综合效益,总合起来则构成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它是社会文明系统的中心和决定性要素。对于更加先进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当然在人和社会的整体性方面都要比资本主义更加发达和进步。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布局,实现经济建设在规模总量上的增长是其基本任务,但又并非仅仅要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是更要重视经济规模和总量增长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和意义。这既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要达到的整体文明程度。
建设物质文明上的富强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的理想追求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奋斗目标。而物质文明上的富强中国,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同社会主义的社会文明系统和总奋斗目标相结合,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以经济建设为实践载体的物质文明发展程度是国家富强与否的重要指标。国家富强包括“富”(社会生产力充分发达和可供分配的社会产品足够丰富)和“强”(社会文明程度高),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富没有强,充其量只是个经济大国;只有强没有富,充其量只是个伪强国。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单纯经济大国还是文明强国,都难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而真正能够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或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则必然是既富又强的那些国家。当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虽已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距离强国还有较大距离。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实现强起来的要求。为了实现从经济大国到强国的转变,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引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实现共同富裕,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致力于建设和实现物质文明上的富强中国。
综上所述,经济建设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只有按照总体布局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和强大动力,实现物质文明上的富强中国的奋斗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