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科学高度。
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从全局和大局的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性要求,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进行了实践探讨和理论准备。这一探讨和准备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贡献。
从唯物辩证法的宽阔视野出发,毛泽东思想十分重视全局和大局问题。全局事实上就是系统及其层次性问题。关于战争的序列性和系统性问题,毛泽东指出:“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
这里体现的是系统谋划的思想。在方法论上,毛泽东思想将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群”或系统“系”的问题,认为涉及整体性、全局性、决定性的问题,必须从总体和大局着眼,而不能由局部的或部分的矛盾去规定。这在于,“这种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
。同时,毛泽东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把握好全局和整体的关系,调节好局部与全局、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
。按照上述方法论要求,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里的总路线具有从总体上考虑和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论意义,蕴含着总体布局的思想和思路。在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之后,毛泽东思想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意各个部分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系统之间、各个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必须注意统筹兼顾。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
这里的统筹兼顾不仅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要有协调性,而且要有系统性。
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工业化成就,我们采用了苏联模式,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显然,这和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关。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极为艰难的处境中,物资缺乏,人民生活困难,国内反动势力大量残存。从国际上来看,我国在政治上受孤立、经济上被封锁、军事上受威胁。显然,要想尽快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必须尽快发展经济。在此情形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主要体现在经济计划和军事计划上。此后,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对社会总体规划的认识逐步加深。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这里,除了国防之外,工农业、交通运输业都是经济建设的内容。1956年后,我们党进一步将之修改为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这包含了经济、文化、军事三个方面的部分内容。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确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即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的设想。“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初步对社会有机体的科学认识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工业现代化是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部分;农业现代化也是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当时改善人民生活的关键所在;国防现代化是当时政治建设的焦点和重点,是捍卫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必要之举;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和支撑。显然,“四个现代化”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对社会有机体结构的科学认识,也是适应当时社会主义建设重点的总体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我们党系统地探讨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在毛泽东思想中形成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第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在生产关系方面,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要实行按劳分配的政策。在运用计划手段管理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综合平衡,要注意发挥商品经济的作用。第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下,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最终,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第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协调好工农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和国内外之间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同时,要搞好集体福利。“社会主义社会,不搞社会集体福利事业还成什么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要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第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森林是宝贵的资源,要重视植树造林。要注意水土流失造成的灾害问题,做好水利工作。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此外,毛泽东思想在民族问题、祖国统一问题、国防问题、外交问题等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思想。
显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中,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性有了最初的认识,构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的雏形。
1978年以来,在将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之后,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的成就,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例如,多样化的思想和生活环境冲击着原有的道德规范;对外开放后,西方思潮大肆入侵,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在党内影响了党风,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风气。在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经济领域犯罪增多,对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构成严重的阻碍和威胁。这些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促使我们党进一步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邓小平理论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还要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
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将社会主义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979年9月29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叶剑英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并科学地阐述了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此后,我们党多次提出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指出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要走弯路。1980年,邓小平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显然,这里的精神文明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不是泛泛之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全面而具体的要求。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二大报告详细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
同时,十二大将“两个文明”建设的内容写入了党章中,并成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至此,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总体布局。
邓小平理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看作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大系统,充分论述了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互为前提和互为条件的关系。在经济建设方面,要突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看到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要实行对外开放,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建设方面,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看到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之间都具有关联性。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统一,没有集中统一就没有战斗力。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处理好先富和后富的关系,最终实现社会发展的相对平衡,实现共同富裕。在生态建设方面,要大力倡导和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制定和完善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此外,在祖国统一方面,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总之,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抓的思想。这样,就确立了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两手抓”的架构。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而且要有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围绕着“三个文明”的关系,我们党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导致经济利益关系与利益格局发生剧烈变化,对原有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与凸显。我国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家长制、特权制、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等问题,严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此,1979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样,就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表达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初步思路。
1978年之后,在实现工作中心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党明确意识到,在“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同时,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979年,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叶剑英代表党中央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进而,1980年,邓小平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将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作为一件大事提上议事日程。他认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1982年,党的十二大指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这就将政治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在此基础上,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同时,按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要求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就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框架中。
在全面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正式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概念。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在这一表述中,已经包含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或者说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内容。尽管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早已提出过政治文明的概念,但是,我们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语境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并将社会主义文明看作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构成的整体。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提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2002年5月31日,我们党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02年7月16日,我们党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应该协调发展。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或“三个文明”全面抓或一起抓的思想,从而完善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社会的科学思想。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文化建设方面,要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生态建设方面,要大力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总之,从“两个文明”向“三个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与确立的过程。
2000年,我国提前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实现了总体小康。但是,我们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均衡的小康,因此,必须建设高水平的、全面的、均衡的小康,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围绕着这一问题,我们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就从“三位一体”扩展到了“四位一体”。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复杂程度日益加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发展遇到了经济建设“一条腿长”、社会建设“一条腿短”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管理相对滞后。上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明显地暴露出来。对此,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
面对“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规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明确提出了让“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使之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这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构想的理论萌芽,开启了构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历史进程。进而,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形态上的表现和表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强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科技、卫生、环保、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做出部署。最后,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这里,我们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任务的高度,强调要建设和谐社会。由此,科学发展观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外交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到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是从“三位一体”总构想向“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迈进的关键标志。200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提出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样,就把我国的发展目标明确概括为“四个建设”。
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胡锦涛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完整概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作为科学发展观实践形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这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就突出了马克思提出的“社会生活”的概念,突出了社会建设(包括社会管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战略地位,最终形成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的科学论断,并且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要求。在经济建设方面,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推动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在社会建设方面,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必须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总之,全面发展,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突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意义。
在大力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这样,就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尽管我们不遗余力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不集约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和灾害等问题。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的重大障碍,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从“求温饱”转向了“求环保”,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样,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2002年,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目标相并列,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要求。2003年,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胡锦涛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新的诠释:“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005年2月,在科学阐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的时候,胡锦涛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2007年,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目标并列,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样,生态文明就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概念,并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报告中,成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为应对世界格局新变化和迎接新的挑战,我们党要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向历史新起点迈进。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五大建设”一起抓的思想和战略。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规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此基础上,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科学发展观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按照“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民族复兴伟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将之视为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党的十九大要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进而,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纳入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在新修改后的党章中,我们党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在描绘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时,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的美好愿景
。在此基础上,我国已经将“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写入了宪法中。这样,就使“五大建设”、“五大文明”和“五大目标”对应了起来,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尽管我国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到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我国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就在于“我们坚持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强力推进”
。自此,我国的发展开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贡献时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原因和重要保证。
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前提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贯彻和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中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这样,我们党就将满足人民的全面需要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价值支点和价值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价值取向。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和完善的过程表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科学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的系统构成和发展道路的系统构成的科学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样,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综上,按照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科学要求,在科学把握人类社会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基础上,在科学探索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过程中,根据当今时代变化和我国国情的现实状况,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