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资本主义总体性危机的科学反思和对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性经验的科学总结,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要求,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资本主义社会实质上是一个单面社会(单向度的社会)。资本主义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一般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出现的弊病和灾难,是资本主义总体危机的最初的和最基本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摆脱的危机形式。“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
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的一切病症,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核心是生产相对过剩。由于资本的扩张本性,资本积累促使工人支付能力下降,导致供求比例失衡,造成无节制的生产,最终带来了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这一过剩是现代工业社会特有的产物,更是资本主义自身矛盾不可克服的产物,必然会影响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动态,造成经济危机,带来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危机到来之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动荡,往往利用通货膨胀政策,致使整个社会在生产过剩的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危机对社会的影响在范围和程度上都远远超出初期的经济危机。2008年发生至今仍未探底的次贷危机更是如此。
可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进一步严重化。
资本主义政治危机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政治统治方面的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政治的社会化与政权的资本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只是为少数资本持有者服务的,保证了资本和财富向少数人的集中。这样,就造成少数垄断集团占有全国大多数的财富而大部分民众却占有极少财富,带来贫富差距的日益拉大以及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的核心在于精英治国,也就是少数政治精英统领社会运行,其中精英的选择在选举制度中则是以金钱政治与权钱交易的特征呈现,导致社会的发展是由少数精英引领与决定着,这样,难免造成“寡头政治”的局面,造成社会整体的政治结构尤其是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的破坏。
资本主义政治危机集中体现在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压迫与剥削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国家活动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为导向,对工人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以实现资产者利益最大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尤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集团不仅掌握经济统治权,而且进一步夺取政治统治权力,实现经济垄断和政治专权的结合。这样,在造成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同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
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和获取更多财富,资本家更多地将目光放在海外殖民和海外自然资源及劳动力资源的掠夺上,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民族之间与国家之间矛盾的激化,尤其是资本主义列强同被压迫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矛盾空前激烈。为克服这一尖锐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借用政治民主解放的口号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例如,为了攫取经济利益,两次世界大战及多次局部战争,都是在这类政治口号的鼓噪下发起的。
总之,资本主义政治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的政治危机,也能造成资本主义政权的崩溃。
资本主义文化危机主要是指文化产品作为商品为资本所掌控而造成的文化异化。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化大生产给予了人们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促使社会滋生了拜物教。人们沉浸于对商品、货币、资本的崇拜中,并未意识到“金银作为货币代表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过这种关系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崇拜依旧没有摆脱拜物教的怪圈,依旧在这种物统治人的生产关系中苦苦挣扎。
由于受这样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人们沉浸在对物质产品的满足中,沉浸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角逐中而将自己的理想、自由和解放抛之脑后,更不会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革命性行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每一个人都只隶属于某一个生产部门,受它束缚,听它剥削,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才能的
一方面
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只熟悉整个生产的某
一个
部门或者某一个部门的一部分”
。显然,单向度的社会就是片面的社会,单向度的人就是片面的人。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干预增强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本主义对文化艺术的控制增强,逐步干预和引导人们的意识形态,淡化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模糊阶级关系。这样,随着文化商品和文化产业的流行和发展,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被严重消解,丧失了文化上的领导权。
总之,资本主义在文化领域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扭曲、精神信仰的缺失和阶级意识的淡薄,表面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实际上进一步促成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和扭曲。
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危机带动下造成社会生活秩序的紊乱和动荡,致使社会安全处于高危状态中。
资本主义社会危机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利益不平等条件下社会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非正义和不正义现象的层出不穷上。为获取更多利润,资本主义“已经不能按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健康的、正常的’发展所需要的剥削程度来剥削劳动,而这种发展所需要的剥削程度至少要使利润量随着所使用的资本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而使利润率不会在资本增加时按同一程度下降,更不会比资本的增加更为迅速地下降”
。随着剥削率的增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将逐步拉大,造成无产阶级贫困化,造成社会的全面危机的爆发。
这种经济利益的不平等现象铺展开来,致使整个社会中人与人、阶级与阶级、区域与区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也日渐严重。即使出现了“福利资本主义”,也难以改变事情的本质。一系列不平等关系源自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社会就丧失了其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必然促使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威胁着社会的公共秩序与社会良性循环,促成社会危机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主要是指资本逻辑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断裂,突出表现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气候变暖等问题。
为实现资本无限增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成生产无限扩张并致使消费无限扩张。这一生产方式必然会促使城市的崛起和人口在城市中的集聚,并在生产扩张和消费扩张的环境下,人们在城市中大量生产废弃物并将之直接排放至自然界。这一过程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爆发。
从全球范围看,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消耗了全球大部分的资源,主导着世界经济秩序,并且在全球大肆转移公害,这样,就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全球性生态危机在形式上是全球性的问题,实质上是资本逻辑在全球扩展导致的生态恶果。
总之,“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造成了对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双重掠夺。
显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这也就决定了其必然被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所取代。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计划地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构建起来的社会,能够彻底摆脱资本主义的片面性,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和借鉴,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
作为世界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的巴黎公社,进行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全面性的实践探索。
(1)经济探索。为了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公社废除了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将普法战争战败赔款的主要重担转嫁到农民身上的做法。对于大资本家,公社一概没收其财产。对于中小资本家,公社酌情没收或收归其财产,交由工人阶级管理。公社将一切已经关闭的作坊或工厂交给工人协作社,同时给企业保留获得补偿的权利。
(2)政治探索。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形式,建立了公社委员会这一立法和行政统一的新的政府机构。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的官僚集中制,代之以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公社各级领导机关,都由民主选举产生,统一在公社领导下工作。对公职人员实行普选制和撤换制,并规定其最高薪金。一切重大问题由公社委员会决定,由其下属委员会执行。这种探索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特征。
(3)文化探索。公社颁布了政教分离的法令。公社取消了国家用于宗教事务的一切开支,剥夺教会财产变为公共财产,并将各种宗教象征和宗教活动等宗教教育从学校中革除。
(4)社会探索。公社实现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政策。主要措施有:公社发动妇女参加劳动,实现男女在经济上的平等,并规定男女教师同酬。公社改变法国轻视女子教育的传统,高度重视妇女教育问题,规定女子同男子享有同样受普通教育的权利,还开设一些女子职业学校,实行男女在教育上的平等。公社免除了农民的“血税”,还颁发了有利于中下层人民的免交房租的命令。
可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制度变革探索,成立于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世界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早尝试和科学探索,不愧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十月革命的成功,使社会主义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初步展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推进重工业的发展,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特征。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并根据当时苏联的具体国情,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7年,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加快农业集体化的决议,同时确定了农民自愿参加集体化的原则。通过国家计划的安排,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苏联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7年,苏联成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强国。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共产党立即采取措施建立和巩固新生的政权。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人民委员会是行政机构,对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由人民委员会的各部代替苏维埃政权颁布一系列法令,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1936年,苏联颁布了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已经确立。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列宁和苏联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就通过了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议。从1920年到1940年,苏联全国扫盲5000万人。苏联大力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主张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此,苏联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发挥其积极作用,创立了大批科研机构,培养了众多科研人才,从而在科技进步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4)社会主义集体福利。苏联的集体福利非常普遍。例如,苏联推行全免费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是免费的,高等学校的学生还领取助学金。从1960年到1986年,苏联社会消费基金提供的教育费用增加了近4倍,即从79亿卢布增加到394亿卢布。此外,苏联的医疗、住房、通信等方面的福利水平也较高。即使在苏联解体之后,原苏联民众仍然享受着由苏联延续下来的免费住房、免费水电等方面的福利。
(5)社会主义生态建设。苏联高度重视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工作。1921年,苏联颁布了国土野生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管理基本法。此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环境法律法规,如土地法、水资源法、地下资源法、森林法等。1977年1月1日起,苏联实施国家环境标准。由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负责全国环境规划,苏联还注重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尽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方面仍然取得了重大成就
。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在这方面进行了科学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就和实践成果。
早在论述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纲领时,毛泽东就从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规定了新中国的未来前景,并阐明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之后,我们力求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我们将重工业放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位置。这在提升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发展的失衡。因此,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要求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之后,我们开始主动地扭转片面发展的问题,提出要实现农轻重的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及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协调民族间的关系和党派间关系,开始努力向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方向发展。在现代化问题上,我们最早把工业化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我们开始逐步用“现代化”的目标来取代“工业化”的目标;而对现代化的认识,逐步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最终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此外,毛泽东要求整个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将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
。但是,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复杂的因素,随着阶级斗争的逐渐扩大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并没有将上述科学思想很好地贯穿始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将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我们党强调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邓小平理论明确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综合平衡,而不能顾此失彼。按照这种思路,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纳入党的基本路线中。在此基础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思想和方针: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在我们党看来,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但是,由于认识的失误,现实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片面发展的问题。因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党进一步突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物质文明一手硬而精神文明一手软的问题,我们党提出了两个文明要一起抓的思想,进而提出要高度重视政治文明。针对经济建设一腿长而社会建设一腿短的问题,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突出了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价值。针对重发展而轻环境的问题,我们党突出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位置,吹响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角。在此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科学论断。进而,科学发展观又进一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事业的科学论断。同时,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样,我们党就明确地将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努力方向。
总之,从整体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我们提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规划,是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社会有机体的社会结构和发展规律,系统建构起来的全面的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蓝图。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新阶段,是走向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是以共产主义为指向的社会制度,而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
。因此,社会主义的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有机体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系统地自主地构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以下要求,构建和完善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路线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万物互联。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既影响其他事物又受其他事物影响。在社会有机体中更是如此。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系统地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社会有机体,必须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出发,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文化要素、社会生活要素、生态文明要素的关系,将之作为一个系统,按照科学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有目的地全面建设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地推进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此,我们必须全面完整地勾画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样,才能建设全面的完整的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
万物自动。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当中,而这一切都源于事物自身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具有自组织的机制。自组织是指事物自身具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能力,并能够适应变化着的外部环境而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社会有机体不仅是一个内生的自组织系统,而且是自组织系统发展的高级形式。因此,“辩证逻辑要求从事物的发展、‘自己运动’(像黑格尔有时所说的)、变化中来考察事物”
。社会有机体的自组织过程可以区分为自下而上地自发形成和自上而下地自觉组织两种情况或者两种机制。前者指大量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不确定的、偶然的、分散的、无序的力量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某种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过程。后者指人们首先认识到了某种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然后围绕这种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而组织成一个特定的社会系统。这两种过程在社会有机体的自组织中是彼此结合和相互转化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将“基层创新”和“顶层设计”统一起来,以此来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路线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样,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成为人民群众自我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
行塑万物。实践是塑造一切形式的活火。作为人的自由而自觉的活动,实践是主体和客体联系和统一的基础和中介。社会有机体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结构、优化自己的功能、提升自己的水平。因此,“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坚持实践标准,而且在实践上更应该如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立足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实践、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和治理实践、社会主义的科学实践,立足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通过全面总结和概括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正反经验,来系统地规划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万物各异。一切事物都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有机体更是变动不居的。因此,“辩证逻辑教导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我们必须坚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矛盾特殊性原理。我们要看到,社会有机体不仅具有稳定性,还有实践性、开放性、自然前提性等特点,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同时,这也要求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路线图的总体布局,也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据此,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地历史地结合起来,应当不断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吸收一切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分,针对发展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严格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总之,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是可以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否科学全面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走向,决定着社会整体是否和谐和稳定,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可以得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