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理论基础,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有机体包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是建立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是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基础上,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进而发展完善起来的科学的社会系统理论。
在马克思探索社会有机体之前,西方思想家对社会有机体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区分为从哲学理论视角和实证科学视角来认识社会有机体的两种路径。
(1)社会有机体的哲学理论视角探索。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与黑格尔关于社会的思想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康德从合目的性角度提出,自然界基于其内在和外在目的性,构成一个自组织的有机整体,促使其内部各要素与整体之间形成辩证关联。康德对自然的分析,往往建立在对经验对象与自在之物的二元对立的分析之上,所以,他所谓的有机体也往往忽视人的能动作用和所发挥的物质力量,从而使这一有机体带有神秘色彩。黑格尔从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角度看到社会的有机整体性,认为国家是普遍利益与个人特殊利益的融合体,也是政治情绪与政治制度的融合体,还是整体权力和部分权力的融合体。他的国家有机体思想中尽管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构建在颠倒的世界观之上,将国家的整体利益凌驾于个人与市民社会之上。马克思之前哲人对社会有机体的理解,尤其是康德、黑格尔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尽管建立在头脚倒置的世界观之上并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但其辩证思考社会、对社会从“目的性”到“过程论”的理解,给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2)社会有机体的实证主义视角探索。这方面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孔德与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孔德从对生物有机体的认识和与社会有机体的对比中形成社会有机体思想。他认为社会由家庭、阶级和种族、城市和社区构成,家庭类似于生物体的“细胞”、阶级和种族类似于生物体的“组织”、城市和社区类似于生物体的“器官”;它们相互关联、分工合作又层层递进,共同推动社会有机体运行发展。当然,社会也有其独特的特性。孔德将自己的理论概括为社会秩序论和社会进步论等。孔德认为,社会自组织发展是有秩序的,其秩序的核心在于“爱”与“和谐”,人们通过家庭、社区等在道义上的教化,能够促使人们形成对保持和谐生活的追求;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通过国家管理的方式实现各利益集团相互制衡和各阶级利益的调和。孔德认为,社会有机体是发展的进步的,其动力在于人的理性,而人的理性的发展阶段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斯宾塞继承了孔德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提出了社会有机论。他更加详尽地比较了生物有机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将社会系统比拟为人体,认为社会系统同人体生理运转一样都有维持系统、循环系统和调节系统。其中,社会的物质生产系统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类似于人体的维持系统;社会产品的流通、运转与分配以满足社会各成员的需求,类似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以国家为代表的各政治组织调节社会各成员间的权益关系,类似于人体的调节系统。作为发展的社会系统,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一些暂时性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它的各种各样的职能是由临时性设施来履行的,它们注定要随着最终设施变得有效率而迅速消失”
。可见,斯宾塞进一步沿着孔德的逻辑思路从社会有机学说和社会进化论的动静两条主线对社会有机体进行了详细探讨,进一步促进了实证主义同有机理论的融合。总之,从实证主义角度探析社会,将其同生物有机体作类比,并未看到人的能动价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采用科学实证方法考察人类社会,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素材。
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却蕴含激烈冲突与矛盾的历史背景下,在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理论支撑下,在无产阶级斗争的迫切要求下,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分析社会系统,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1)基于社会现实,开启对社会有机体的探索。在其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基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考察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了对社会有机体的探析。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揭示和批判了劳动人民在专制制度下饱受疾苦的现实,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考察了社会这一有机体,意识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反思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局限。同时,他也探析了“生命的有机体”和“国家生活的有机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国家这一有机体同生命有机体一样,是受同一生命体推动的不同职能的活生生的运动,而对国家的考察,不应也不能在感性现象的事实中去寻找和发现其真实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探析了劳动在联结人、自然、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考察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以自我意识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思想,批判了英雄史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考察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剖析了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思维局限,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由此真正触及了社会有机体的核心与关键,即社会实践。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从实践的角度考察社会这一有机体,开启了对社会有机体的全新认知。
(2)确立唯物史观,形成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在1845年前后,马克思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唯物史观的系统内容,为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与确立奠定了科学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应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研究社会有机体。他们以考察现实的生产实践为核心,科学分析了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再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及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等四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生产力、物质交往方式构成物质生产方式及二者辩证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基于此,他们指出,市民社会是“受到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
。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是国家政权与意识形态安身立命的决定性力量。他们也提出,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交往方式构成社会结构,社会历史发展经历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等不同社会形态。这样,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就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总体框架。接着,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明确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范畴,初步构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容。他认为,社会是一个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机体。在各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中,经济要素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由此,社会发展自身具有的社会发展规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一系列思想推动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与确立。进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入考察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暂时性形态尽管具有进步意义,却终究克服不了自身内在矛盾而最终会被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详尽探讨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探讨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还考察了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形态演变等问题,系统呈现了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容。可见,这一时期,随着对唯物史观的研究深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逐步形成与确立,建构起了科学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总体架构。
(3)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考察现实社会,丰富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通过投身革命实践、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探析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丰富了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内容并拓展了研究视域。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写作《资本论》“三大手稿”及《资本论》等相关著作,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他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内部所存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并提出了通过无产阶级的力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要求。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探索了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考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形式与策略,深化了关于国家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写作了《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深入研究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其二重性、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及发展动力等理论问题。基于此,他们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从而走出一条与欧洲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与全人类的解放,走向共产主义。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从不同视角对社会有机体进行了考察,丰富与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容,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总之,吸收借鉴以往思想家关于社会的思考,以实践为突破口,在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中,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马克思恩格斯逐步形成对社会有机体的总体认知和系统阐释,从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考察中,客观地、逻辑地再现了社会有机体的真实面貌。
马克思科学揭示出社会有机体的形成、结构和特征等问题,形成了科学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社会有机体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前提,即实践前提、人的自主性前提和自然前提。人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交往中,形成了各种关系。这些关系之间普遍联系、密不可分,逐步形成为统一的社会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是在人的创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有机体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的自主活动。由于人是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是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活生生的主体,因此,社会有机体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主观的东西,而是生动的客观存在物。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能够运用其智能,自主地生产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能够自主地生产自身和自身的生活,即能够有计划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同时,人在能动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也进行着精神创造活动,“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在人创造的社会形式中,由于物质生产状况的不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从最简单的氏族社会形式到胞族和部落所有制社会形式莫不如此。原始的社会有机体的结构相对简单,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实践活动效率低下。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人们交往活动的扩展,私有制社会产生,私有财产开始集中,出现人与人关系的等级分化。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发展不断地剥夺人的自由,但是,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当然,资本主义毕竟是人类的史前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危机的不断爆发,人类将创造出新的、全面发展的、效率更高、更加健康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将实现社会有机体向更高层次的飞跃。总之,社会有机体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社会有机体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甚至是本质特征。虽然蜜蜂、蚂蚁等动物的群体的生命活动也很复杂,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习性,但都只是在生物遗传基因控制下的本能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完全不同于动物本能,是在人类智能基础上的可以预见活动结果的积极活动。同时,人的实践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而进行的物质生活实践,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可见,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由此产生,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是人类永恒的需要,也是人类永恒的实践动力,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中,人们必然要结成各种交往关系,同时,还存在着在满足人类繁衍的需要基础上建立起的家庭关系,以及人口增加后不断扩展的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还产生了新的交往的需要、参与政治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生态环境的需要等。在这些需要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实践形成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生活关系(交往关系)、生态关系等,并逐渐将社会变成一个有机整体。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源于人的实践,社会有机体形成后,社会有机体中的人始终不断在各种需要的推动下,扩展有机体中的各种实践形式,加深各种交往关系,使社会有机体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总之,社会有机体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社会有机体是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无论是人还是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时刻离不开自然。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必须以保持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为前提。一方面,自然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结构。社会有机体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和结构(社会结构)。从根本上看,社会结构的形式和划分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但是,在发生学的意义上,“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
。进而,它们就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治理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社会结构要素,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等社会结构领域。另一方面,自然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演化。社会有机体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集中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尤其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但是,“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显然,没有持续的自然资源的支撑,社会就不可能向前发展。在总体上,以劳动为特征,人在自然界中与其他动物相分离成为人类;以实践为媒介,人与自然在互动中结成各种社会交往关系,进而形成了社会。社会有机体始终与自然生态环境处于双向互动之中。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与外部自然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由于社会有机体是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无论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活动,还是改变自身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或者是人有目的地调整社会有机体的结构状况以保护自然环境,都不能忽视自然前提,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总之,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和中介,在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上,在社会和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社会成为一个自组织系统——社会有机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将社会以整体的方式展现出来。在这个整体中,主体是能动的人,动力是实践,前提是自然,三个要素不可或缺,构成了一个复杂巨系统。
社会有机体包含多层次的复杂要素,并通过人类实践中的交往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稳定的结合方式,即社会结构。社会有机体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1)社会有机体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物质生产中的交往关系产生的社会结构,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关系。这些在生产中结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在整个社会有机体中,经济结构是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生活结构和生态结构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尤其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实践在经济结构领域中形成的积极进步的成果总和。
(2)社会有机体的政治结构。各种政治权利实体因素,政治的组织形式、规章与准则,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方式,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政治关系系统,即政治结构。政治结构规范人们进行政治交往的方式,以强制性的方式保证社会总体的有序性和稳定性,是对社会有机系统进行总体性调节的手段。究其实质来看,“这种从生产关系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经济共同体的全部结构,从而这种共同体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
。显然,政治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政治体现。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群众成为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担负着建造整个社会的任务,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国家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实践在政治结构领域中形成的积极进步的成果。
(3)社会有机体的文化结构。文化结构是在人类精神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社会的文化结构是与社会存在相对的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思潮和社会思想等一系列的要素。意识形态是系统化、制度化了的社会意识。由于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的精神活动都有规范作用和导向作用,从而就作为社会有机系统的总体性的自我意识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节、控制,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文化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既有可能超前于经济结构,也有可能落后而阻碍社会发展。文化结构还有继承和创新的特点,不仅反映现实状况,也承继传统文化,指引未来。文化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文化,其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人类实践在文化结构领域中形成的积极进步的成果总和。
(4)社会有机体的社会生活结构。社会生活结构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社会生活结构反映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是社会诸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秩序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和构成方式,如人口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就业和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社会生活结构是根据社会需要而自然形成的或人为建立起来的。如果社会生活结构不健康或者运行过程受阻,其社会功能就难以实现或者会造成社会功能失调,产生社会问题。健康的社会生活结构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公正合理性,反映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良好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形成了团结友爱的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文明。社会文明是人类实践在社会生活结构领域中形成的积极进步的成果总和。
(5)社会有机体的生态结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持续存在和生态平衡是社会有机体存在的前提。在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观念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方式也由这两者决定”
。这种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是一种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社会结构,即生态结构。社会有机体的生态结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作为社会前提的自然之间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特殊结构。在微观的意义上,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这一无机的身体事实上就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外壳或物质平台,即社会的生态结构。社会主义社会明确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实践在生态结构领域中形成的积极进步的成果总和。
总之,社会有机体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以及生态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文明系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文明要素(文明结构)构成的系统。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协调发展,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社会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目的性、协调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1)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社会有机体最重要的特征是整体性。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有机体内含多重要素。各独立要素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表现为,“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
,就是说,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要素共同组成的。同时,这些社会要素是社会有机整体中的部分,只有在社会整体中才能实现其存在价值。在社会有机体中,实践是社会整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社会有机整体与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纽带。由于社会实践具有多样性,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多重关系,因此,任何生产实践都与其他实践相联接、联结甚至联合。这样,作为实践的成果,任何社会文明要素都是其他社会文明要素的前提并影响到其他文明的构建,社会有机体就这样形成一个动态的、多系统、多层次的统一整体。在此情形下,“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意识形态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
可见,社会有机体的各个要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表明,只有从社会的整体联系中考察、理解社会生活现象,才能认识社会的本质。只有完整准确地认识了社会有机体,才能科学地谋划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2)社会有机体的全面性。在社会有机体中,整体性突出的是社会结构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依赖性,而全面性突出的是社会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它们的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在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不时有新的社会要素形成和涌现,同时,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系趋向复杂化,使社会有机体的全面性不断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无论怎样,物质条件是社会有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说,社会有机体是在满足作为其主体的人的物质需要的过程中产生和演化的。由于各种社会关系以生产关系为基础,而生产关系以生产力为基础,因此,生产力状况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社会形态一定是和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形态的演替始终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应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因此,社会有机体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物质发展。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了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成为人类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新过程。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全面发展,从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走向繁荣和进步。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整个人类彻底解放并享有充分的自由创造条件,即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极其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通过这个工程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历史任务,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等方面的条件。
(3)社会有机体的目的性。由于人的活动是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具有目的性。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把尚未存在的社会要素创造出来。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人类由于其精神世界活动为自己打开了可能世界而有了选择的自由,更获得了发明和创造的可能。人通过自己的物质性活动改变了现实世界的状况,自然环境被人改造为人化自然,这样,也改变了人类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显然,“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越加符合”
。一方面,人的自我意识决定了它能够主动与自然进行互动。人具有在实践中主动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创造环境的能力,实现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从而赋予社会有机体以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人的能动能力决定了人能够全面自主地构建社会有机体,改变和调整自身,发展和壮大社会有机体。这样,人类就能够在可能世界中建立起一个目的世界。当然,从根本上来看,人凭借实践确证自己的存在。
(4)社会有机体的协调性。协调性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的基本结构本身是在社会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的体系,要把社会中的复杂多样的个人组织起来,就必须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这样,才能使社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社会有机体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相应地,社会结构也必须不断整合调整以适应社会变化。如果各种社会结构长期处于不平衡甚至冲突状态中,那么社会有机体将会失衡甚至是瓦解。在这个过程中,“对立面互相均衡,互相中和,互相抵消”,“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
。因此,社会有机体的协调性反映了社会有机体的自组织性、自调节性。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正确把握各种社会关系,合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5)社会有机体的稳定性。稳定性是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是社会关系固定化、制度化的结果,因此,社会有机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必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既表现在制度化的社会关系的稳定特点上,也表现在整个有机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上。在社会有机体中,物质生产活动要求有多层次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只有在稳定的条件下,物质生产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因此,人们必须维护社会交往关系的稳定,进而要维护社会有机体整个结构的稳定,维护社会有机体运行的稳定。在社会有机体的形成过程中,社会交往关系不断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形成稳定的秩序和结构,保证了社会有机体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发展。因此,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有机体即使不断地代谢和发生量变,也必须能够自我维持、自我协调、自我改良,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总之,社会有机体的稳定性是其持续存在的基本前提。
(6)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性。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变化,社会的各种结构必然发生相应变化,整个社会有机体必然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社会有机体也必然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社会有机体不仅能够与自然互动,而且具有自主构建自身的能力。也就是说,“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生成为总体的。生成为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
。显然,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构建性,决定了它可以自觉调整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因素,使人类社会获得充分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功能基础。同时,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还体现在人的发展阶段上。“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
物的
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显然,在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初期阶段,是人对人的依赖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类只能在狭小的地域内生存发展。第二阶段是人对物的依赖阶段,人的能力增强。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自由的生活可能。资本主义阶段是人对物(商品、货币、资本)的依赖阶段。第三阶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社会主义就是人类逐渐摆脱了对物的依赖,逐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可见,社会不是一个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自组织的不断建构的过程。社会有机体总是趋向于全面发展。
由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本身就是科学的社会系统理论,要求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和对待,因此,它为总体布局的提出奠定了理论根基,也为总体布局的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构建奠定了理论根基。马克思在考察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时提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样,就表明了人类社会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结构要素构成且这些结构处于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之中的有机整体。同时,在考察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提醒我们,不可忽视自然这一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因为这些自然物质条件“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
。由此可见,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生态结构也是社会有机体不可或缺的社会结构之一。既然社会有机体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结构构成,这些结构各自执行不同职能且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那么,它们就共同推动社会的自组织运转及有序发展。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就应该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更是如此。正是根据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在探讨社会有机体各要素的相互制约时提出,体现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为经济要素。这一论断为我们在总体布局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只看到经济要素的决定性力量而忽视其他结构的作用,终究也会导致社会主义建设的片面发展。社会有机体的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更加全面系统的要求,要求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全面性的特征和要求。因此,唯物史观同时是辩证的历史观,是把社会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和总体的实践系统的历史观。它不仅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如实地揭示社会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生态关系等对经济的巨大反作用。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包含多维结构的集合,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维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显示出辩证的张力。社会的任何一个方面发生变动,都会引起社会大系统的整体“涨落”,从而体现出社会有机体发展过程的复杂性。由此,基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与全面进步的社会的理论认知,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按照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美丽的要求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发展不平衡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可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既是构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支撑,也是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的理论指南。
总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总体布局的提出和推进过程,就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