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基础上,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从而建构和形成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五大建设”)。在科学总结推进总体布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完善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五大目标”)。进而,2018年3月,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写入宪法中(“五大文明”),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写入宪法中。这样,就实现了“五大建设”“五大目标”“五大文明”的有效对接和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见图0-1)。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就表明,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推动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图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系统构成
事实上,总体布局就是根据社会发展规律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动态性制定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路线图,是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构想,从总体上回答了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些要素如何通过内外协同作用推动这个系统的优化发展、这个系统的优化发展将实现什么样的前景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总体布局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总体布局的构成方式和运行方式,探索总体布局运行的科学原则和政治保障,探索统筹推进总体布局的前景,总结推进总体布局的实践经验,全面深化对总体布局理论和实践的科学认识,对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在系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最终走向共产主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统一。从其构成来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狭义的社会)、生态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只有合理地处理和把握这些要素(子系统)的内在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持续、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总体布局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在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弊端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的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这样,就形成了实践形态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当然,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对社会有机体复杂关系和多重维度的把握,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成熟的过程。在当代中国,从最初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度拓展、系统拓展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当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对于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以人为本、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对于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于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用系统的眼光来看,总体布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实践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具有内在关联,又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和“分工”,具有互补关系。其中,经济建设始终是其中心任务,政治建设是其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是其价值引领,社会建设为其提供条件支撑,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其自然物质基础。在总体布局的系统运行中,“五大建设”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形成了巨大的系统“合力”,从而助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断实现。实际上,在推进总体布局的系统实践中,“五大建设”都是作为这个总体实践系统的子系统而存在,它们同属总体布局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缺一不可。当然,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独立的系统性存在,也包含着自己的要素,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仅这些子系统之间发生着非线性的关系,而且它们也作为要素、单元与系统整体发生着相互关系,从而对总体布局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有着自身的辩证结构,不仅表现在子系统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反馈、相互适应、相互合作、协同进化的辩证关系上,还表现在子系统与总体布局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反馈、相互适应、相互合作、协同进化的辩证关系上。在推进总体布局的系统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全面把握、有效利用这种系统内部的复杂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系统结构的合理化和系统功能的优化,促进系统的更新和升级,从而形成社会实践系统中各种要素良性组合、协同进化的有利发展态势。这样,“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在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社会系统工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甚至成为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社会系统工程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和产物。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这是一项异常艰巨复杂的实践活动,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保证这一事业按照科学的规划和构想不断前进,必须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实践法则,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推进总体布局的现实语境下,这一实践法则要求将之转换为实践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协同发展,必须坚持客观性、总体性、人民性、实践性、动态性等原则。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必须立足基本国情,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必须坚持总体性原则。总体性原则要求把总体布局实践视为一项总体性活动,注重总体谋划、总体协调和总体推进。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必须坚持人民性原则。人民性原则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业绩由人民评价。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要求把总体布局视为一个实践过程,坚持实践导向、做好实践谋划、遵循实践规律、凝聚实践动力,从而不断提升总体布局实践水平。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必须坚持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总体布局,把握总体布局发展的动态性特征,通过总体布局实践的信息反馈、反思、调控和优化,实现总体布局实践的不断升级。显然,统筹推进总体布局是一种实践形态的唯物辩证法。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接力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总体布局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注重总体设计和总体实践,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倡导、贯彻、落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依靠和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不仅适应和引领了经济新常态,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而且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践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现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中国人民锐意进取,奋发图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绩。在此基础上,我们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安排。“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律、系统规律、总体规律的科学把握,具有“客观实在性”;“四个全面”是对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律、系统规律、总体规律的自觉运用,具有“主观能动性”。前者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追求的是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全面性。后者围绕着前者而展开和布设。众所周知,第一个全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小康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目标在内的全面小康,我们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即,我们的小康和现代化都是“五位一体”发展目标的具体体现和现实要求。因此,后者表明的是推进总体布局的改革动力、法治保障、领导力量,是执政党战略目标的体现,追求的是治国理政的全面性。实际上,“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是统一的。从目标定位上看,“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根本方向一致,具体目标相互包含和相互包容;从具体策略来看,“四个全面”是推进“五位一体”的现实战略部署。从发展领域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大建设”,从而凝练“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统筹推进总体布局的一个战略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反作用,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同时,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从其内容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这五个领域对应的也是总体布局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总体布局提供了直接动力,是对推进总体布局动力的系统优化。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中的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强调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一体化建设,能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提供法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全面从严治党能够强化和优化党对发展、改革和法治的领导作用,提高党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强化了推进总体布局的领导力量。可见,坚持“四个全面”就是推进“五位一体”。
“新发展理念”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科学理念。要顺利推进总体布局,必须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形成科学的认识和清晰的把握,必须对社会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认知和简练的表达。这就是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对关系发展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长远性的问题形成的战略性的、纲领性的、引领性的科学概念系统,是人类实践的“实践观念”。只有将“实践观念”内化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保证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重要遵循,而且是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科学的理念指导和思想引领。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科学发展理念的五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是一而五、五而一的整体。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按照创新发展理念,必须推动社会主义“五大建设”的创新发展,这样,就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了系统动力。协调是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协调发展理念,在协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关系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样,就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了根本原则。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我们要努力将生态文明的原则和理念真正渗透和贯彻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这样,就为统筹推进总体布局提供了永续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开放发展理念,必须提升“五大建设”的对外开放水平,这样,就为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开拓了国际视野。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按照共享发展理念,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和渗透在社会主义“五大建设”中,这样,就为统筹推进总体布局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导向。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和渗透在统筹推进总体布局的实践中,那么,必将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力量的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事业。在这个整体当中,总体布局和“四个自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总体布局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道路抉择。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构成内容。因此,总体布局是道路自信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总体布局是党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因此,总体布局是理论自信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的制度成果。这一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制度。因此,总体布局是制度自信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抉择。我们的文化是追求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因此,总体布局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要求。另一方面,“四个自信”是总体布局的政治抉择和精神动力。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进总体布局的道路依托。坚持道路自信,强化和优化了统筹总体布局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总体布局的理论指南。坚持理论自信,为统筹推进总体布局提供了科学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总体布局的制度保障。坚持制度自信,为统筹推进总体布局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弘扬中国精神是推进总体布局的价值导引,集中体现为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为统筹推进总体布局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导引。最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凝聚中国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凝聚中国力量是推进总体布局的力量支撑。这几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贯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全过程。
我们只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路线图,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总体设计,总体施工,总体实践,总体推进,总体完工,就必然会向世人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而伟大的愿景。这一愿景是发展愿景、文明愿景、价值愿景的有机统一。
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愿景。从推动总体布局的发展愿景来看,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从整体上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就实现了发展目标在总体布局中的系统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将“中心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性”(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作为发展目标的“五位一体”重在一体(系统),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路线图。在推进总体布局的实践视域下,必须实现发展战略的综合创新。在对内发展方面,通过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不仅可以有效培育新的发展极,而且必将在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方面迈出关键性的步伐。在对外发展方面,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内外联动,将中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有效衔接起来,必将有效开拓中国的发展空间。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为实施上述战略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上述战略,将会有效实现发展战略的系统综合。在统筹推进总体布局的过程中,还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针,坚决克服“以GDP论英雄”的弊端,确立和完善创新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开放发展指数、共享发展指数,这样,就可以构建起科学而系统的衡量指标体系,进而实现对发展成果的系统衡量,最终引导我们走上全面发展之路。可见,总体布局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吸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拓、不断创新的结果,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发展观的基本问题,从而进一步科学而系统地表达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愿景,从而开辟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全面、立体、系统推进文明进步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文明愿景。在恩格斯看来,“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
。由此观之,统筹推进总体布局的过程,也是推进文明进步的过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科学而系统地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构成,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就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而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已进入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叠加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实现“新四化”必须以绿色化为原则和前提,否则,仍然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按照总体布局,我们必须协调推进“新四化”和绿色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推进新型农业文明(包括新型乡村文明)、新型工业文明(包括新型城市文明)、现代智能文明的永续演进,将实现新型农业文明(包括新型乡村文明)与生态文明、新型工业文明(包括新型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现代智能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最终将确保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有一个永续发展的未来。这样,我们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社会形态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形态演进的理论。随着总体布局的系统推进,在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基础上,我们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就是中华文明复兴之梦。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由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中国梦必将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在统筹推进总体布局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和谐共处,就是总体布局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在统筹推进总体布局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纳入这个整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贡献,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价值愿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积极进步成果的有效积累和总体积累,文明与价值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从价值的维度来看,总体布局必然体现着特定主体的价值立场、价值观念,折射出价值的愿景和理想的光芒,这就必然涉及总体布局是“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统筹推进总体布局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崇高的价值愿景和理想维度。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过程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将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条件,这样,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协调发展,最终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双向互动,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将为建成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准备相应的条件。这也昭示人们,人的发展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一个脱离了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孤立行为,而是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就是通达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希望所在。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不能忘掉我们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我们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同时,必须坚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必须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共产主义是必然王国的结束和自由王国的开始。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路线图,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路线图,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框架、顶层设计和总体构想。总体布局也是一个在实践中动态发展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目前,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定的实践格局中,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努力钻研实践之法,科学把握实践之道,不断完善总体布局的构成和结构,不断提升推进总体布局发展的质量和层次,不断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我们就能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向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出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