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辩证特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漫长艰辛的过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构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同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指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把农业化的国家变成工业化的国家。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并提出了20世纪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邓小平1979年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并把小康社会作为现代化的标准。党的十九大提出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前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并制定“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回答了在民族历史不断向世界历史转化和民族同世界相互影响的进程中,以特定民族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何选择和如何选择一条既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时代问题。现代化是以生产方式发展为基础的全方位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世界性运动或进程。如何面向现代化、参与现代化和实现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重大课题。面对相对薄弱的历史发展基础和“一球两制”的世界格局,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在理论和实践中勇于开拓创新,走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总结了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阐明了现代化建设如何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如何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根本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如下辩证特点: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列宁有一句名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也充满了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的辩证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结果。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空想而是科学,它反映了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科学预测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未来愿景。没有这种科学逻辑也就没有自觉的符合历史规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中国社会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现实提供了土壤。在科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有机结合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进程彼此都得以发展、进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中得到印证、丰富和发展,而中国社会发展因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取得巨大成就,并减少了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和代价,迅速缩短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程度上的差距。实现上述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统一的主体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这两个逻辑相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目标而进行的伟大实践。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展开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推进的,也是在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中生存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追求正义事业的历史选择性。从世界范围或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也是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道路。中国实践以其特有的方式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规律,或者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性中蕴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正义的事业,它的旗帜上鲜明地标示着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面向世界的开放性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包容性。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存的当今世界发展格局中,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孤立于人类文明发展大道而“特立独行”的,也不是照搬照抄别国的模式而丧失自己原则和特色的。中国在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坚持开放,面向世界,学习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学习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继续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来观察世界、研究问题。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伟大的正义的事业既是不可阻挡的,又是历经坎坷、充满曲折的。这种曲折性既表现在它是长期艰难探索和实践的结果,又表现在它的未来也并非一帆风顺,要继续“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长期艰难的探索乃至挫折为代价的。之所以会有这种艰难性,一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经验或模式可以借鉴;二是由于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及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遭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导致旧中国社会矛盾复杂,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三是由于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与较量,以及各种敌对势力和反动的社会力量的存在与干扰。因此,在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凯歌行进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这条道路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认识到未来还将经历严峻的挑战,还将经历深刻的社会革命,还将迎来无数次艰巨而伟大的斗争。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守正与创新、连续与飞跃、传承与借鉴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守正”体现在: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到了一脉相承,保持了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连贯性、一致性。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探索和创新中呈现出阶段性的飞跃发展。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实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从设想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到绘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蓝图,从改革开放开启的新时期到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向纵深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活力还来自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厚土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任何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有机体都是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而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当代中国的崛起得益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得益于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学习和吸收。没有继承就没有延续,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同样,没有借鉴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创新。 IWVThaqb8fBpmYEYnWFkO7sgmZXBKlIwp9+L1Zko3i9tBUHKKbGLKlA3MEi8pl0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