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国土资源自然禀赋

一、国土资源状况

2021年8月,国家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2018年9月,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数据。“三调”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制作调查底图,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创新运用“互联网+调查”机制,全流程严格实行质量管控,历时3年,21.9万名调查人员先后参与,汇集了2.95亿个调查图斑数据,全面查清了全国国土利用状况。根据“三调”主要数据公报 ,我国国土资源主要状况如下:

耕地12 786.19 万公顷。其中,水田3 139.20 万公顷,占24.55 %;水浇地3 211.48 万公顷,占25.12 %;旱地6 435.51 万公顷,占50.33 %。64 %的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5个省份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国耕地的40 %。

园地2 017.16万公顷。其中,果园1 303.13万公顷,占64.60 %;茶园168.47 万公顷,占8.35 %;橡胶园151.43 万公顷,占7.51 %;其他园地394.13万公顷,占19.54 %。园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占全国园地的66 %。

林地28 412.59万公顷。其中,乔木林地19 735.16万公顷,占69.46 %;竹林地701.97 万公顷,占2.47 %;灌木林地5 862.61 万公顷,占20.63 %;其他林地2 112.84 万公顷,占7.44 %。87 % 的林地分布在年降水量400mm(含400mm)以上地区。四川、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等4个省份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国林地的34 %。

草地26 453.01万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21 317.21万公顷,占80.59 %;人工牧草地58.06 万公顷,占0.22 %;其他草地5 077.74 万公顷,占19.19 %。草地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等6个省份,占全国草地的94 %。

湿地2 346.93万公顷。其中,红树林地2.71万公顷,占0.12 %;森林沼泽220.78 万公顷,占9.41 %;灌丛沼泽75.51 万公顷,占3.22 %;沼泽草地1 114.41 万公顷,占47.48 %;沿海滩涂151.23 万公顷,占6.44 %;内陆滩涂588.61 万公顷,占25.08 %;沼泽地193.68 万公顷,占8.25 %。湿地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四川、甘肃等7个省份,占全国湿地的88 %。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 530.64万公顷。其中,城市用地522.19万公顷,占14.79 %;建制镇用地512.93 万公顷,占14.53 %;村庄用地2 193.56万公顷,占62.13 %;采矿用地244.24 万公顷,占6.92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57.71 万公顷,占1.63 %。

交通运输用地955.31万公顷。其中,铁路用地56.68万公顷,占5.93 %;轨道交通用地1.77 万公顷,占0.18 %;公路用地402.96 万公顷,占42.18 %;农村道路用地476.50 万公顷,占49.88 %;机场用地9.63 万公顷,占1.01 %;港口码头用地7.04 万公顷,占0.74 %;管道运输用地0.72 万公顷,占0.08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 628.79万公顷。其中,河流水面880.78万公顷,占24.27 %;湖泊水面846.48 万公顷,占23.33 %;水库水面336.84万公顷,占9.28 %;坑塘水面641.86 万公顷,占17.69 %;沟渠351.75万公顷,占9.69 %;水工建筑用地80.21万公顷,占2.21 %;冰川及常年积雪490.87万公顷,占13.53 %。西藏、新疆、青海、江苏等4个省份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国水域的45 %。

“三调”是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统一开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三调”数据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国土利用状况,也反映出耕地保护、生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三调”数据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为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相关专项规划、重要政策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

二、国土资源特点

(一)幅员辽阔,陆海兼备

我国国土包括陆域国土和海域国土,其中,陆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 。我国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处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交汇处,以秦岭—淮河为界分异南北。我国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公里,接壤14国。我国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全长1.8万多公里,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与8国海上相邻。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地形地貌多样,地域分异显著

我国地形复杂,平原、丘陵、盆地、山地、高原分别占陆域面积的12 %、10 %、19 %、33 % 和26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山广布,东部平坦低缓,自西向东呈现海拔差异明显的三级阶梯:西部青藏高原海拔多在4 000米以上,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为界,构成第一阶梯;青藏高原以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间构成第二阶梯,海拔在1 000~2 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平原和丘陵构成第三阶梯。我国气候条件复杂,既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也有温带大陆性、高原山地和海洋性气候,东部地区气候呈雨热同期特征,西北地区气候为干旱少雨,青藏高原呈现干旱寒冷的气候特征。总体来看,水热条件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多种多样的地形和气候,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渔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江河水系众多,湖泊星罗棋布

我国是一个山高水长、河湖众多、河川径流量极大的国家。我国的陆地面积与欧洲和美国差不多,但大河数量远远超过欧洲和美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流域面积超过1 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 500多条,江河径流量呈现三级阶梯状分布:南方湿润区长江、珠江等年均径流量达万亿立方米级,华北半干旱区黄河、淮河等年均径流量达千亿立方米级,西北干旱区塔里木河、伊犁河等年均径流量达百亿立方米级。其中,长江全长6 300公里,为世界第三长河、中国第一长河;黄河全长5 464公里,为中国第二长河。我国有湖泊多达24 800多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 700多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其中鄱阳湖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面积达3 583平方公里;西部湖泊集中在青藏高原,多为内陆咸水湖,其中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达4 583平方公里。这些河川湖泊,塑造了肥沃的平原,滋润了富饶的沃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四)自然资源总量巨大,种类丰富齐全

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山水林田湖草样样俱全,是世界上自然资源种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大、品种多,是世界上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矿产种类达171种,钨、锑、稀土、钼、钒等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太阳能,西南地区水能,喜马拉雅地区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植被类型丰富,森林、灌丛、草原、草甸、荒漠和草本沼泽多种类型共存,森林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北地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森林面积达2.08亿公顷,人工林面积达0.69亿公顷,人工森林蓄积量达24.83亿立方米,居世界首位。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基本国情的存在,导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显得相对不足,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五)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保护地遍布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我国动植物类型丰富,陆栖脊椎动物占世界的9.8 %,其中鸟类、兽类、两栖类分别占世界的13.5 %、11.3 % 和7.3 %,种子植物多达24 600种,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表明,我国构建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截至2021年,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保护栖息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奠定了基础。2015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三江源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整合相关自然保护地并将其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90 %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 %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关系着人类的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o5Dmnvh6lmI/QYFihYTzXs9h6qBgzeVhoolPQlogq8qyJRuW4vrIRY/hhohiAC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