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战略路径

一、打造人地协调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合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全面提升国土空间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根据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开发强度及在国土开发格局中的定位,实行国土开发强度差别化调控,充分提高国土空间开发集聚水平和利用效率。具体而言,首先,要优化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空间开发结构,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用地资源供给,积极盘活存量闲置低效用地,推进高质量的产业创新发展与结构转型升级;其次,要支持长江中游地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开发区域适当提高国土开发强度,稳定各类用地要素供给,加快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最后,要限制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强度,合理优化区域农业用地、城镇用地和生态用地布局。

统筹城乡人口结构,优化布局城镇与农村空间。就城镇空间而言,要通过推动优化开发区域的协同发展,以优化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城镇布局等为重点,转变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式,促进城镇集约紧凑发展。同时,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就乡村空间而言,要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空间格局,保障乡村一、二、三产业用地供给,统筹集约利用乡村生产空间;科学布局乡村居民聚居点,优化居民点规模和集聚形态;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引导形成布局协调、规模适宜、功能齐备、整洁美观的乡村空间格局。

畅通区域人口流动,完善流出流入相关空间服务。要加快建设国际国内综合运输大通道,构建由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共同组成的配套衔接、内通外联、覆盖广泛、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针对人口流出区域,引导生产、生活功能向特定城市节点紧凑集中布局,加强空间节点交通网络建设,推进闲置用地生态复垦与修复,形成与本地人口发展相适宜的“收缩型”空间格局。针对人口流入区域,要严格控制国土空间开发边界,提升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和应急韧性,保障空间实现高质量的服务。

应对老年化趋势,打造老年友好的微观国土空间格局。首先,优先发展老中青幼四类人群共享的多功能复合社区空间,叠合“十五分钟多年龄段生活圈”,不仅要满足老幼相合的交融娱乐空间诉求,更要满足老中青有机联系的温馨互通空间诉求,塑造出少长咸适、老幼皆宜的代际互动空间格局。其次,划定若干养老式小户型居住用地单元,配套打造住、医、养、乐、学“五维养老空间服务圈”,建立兼顾急救、医疗和护理的空间健康支撑服务综合体系,促进居住、出行、娱乐等空间向安全无障碍的适老化空间转型,完善全覆盖的网络状适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空间供给。

二、重塑融合均等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缩小区域差距。首先,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五大国家战略为引领,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其次,要通过特色产业空间打造、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式,持续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相对落后区域居民生活水平。最后,要探索和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区际利益补偿等空间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和互利共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和共同繁荣。

畅通要素流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发挥国土开发轴带的纵深联通作用,加强发展轴带沿线地区经济联系,实现区域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增强区域优势互补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特别是要以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两带一路”为核心,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推进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承接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东、中、西区域梯度化、差异化的发展格局。其次,要发挥国土开发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等各类重点功能平台的建设管理,以点带面推进区域均衡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首先,要基于城乡之间要素互补、互联互通、均等互助式发展的需要,加强链接城乡、互通有无和贯穿始终的线状空间链接布局建设,打造发展特色更为鲜明、功能分工更为明显、空间层次感更为分明的城乡融合发展网络体系 。其次,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促进城乡人才、资金、科技、信息等要素双向流动。最后,要遵循乡村发展和建设规律,分区域、分类别、分时序地推进城乡融合,优先推进大城市郊区乡村完善郊区组团空间建设,满足中心城区的功能疏解、产业转移、郊野游憩、生态承载等外溢需求。

三、营造文明有序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塑造城乡各具特色的文化魅力空间。在农村地区,以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构成的乡村空间和以祠堂、家谱、家风、家训等构成的传统文化仍然是乡村保持不变的文化核心。未来国土空间格局不仅要保留承载乡愁的乡村特色空间风貌,而且要注重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使得乡村空间和传统文化互为表里,共同塑造和谐生动的新型乡村国土空间格局。城市地区要在建筑与景观设计、文化设施配置等方面加强对区域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增加传统、民俗、“网红”等文化空间,营造城市特色文化氛围和文化认同感。更要发掘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文化遗迹,修复完善文化遗迹及其周边环境,使其成为人们缅怀和体验悠久历史文化的空间场所。

塑造宜居舒适的国土空间,丰富居民情感体验。首先,在疫情冲击之后,个人对居住空间的安全性、私密性和舒适性要求进一步加强,未来国土空间格局应在优先保障和合理增加保障性居住空间的同时,视区域情况针对改善型居住诉求提供更多的空间供给。其次,不仅要积极供给涉及生活质量提升的空间基础设施,如公园、体育场馆等,提高独立生活圈内各类设施和服务的便利性,更要塑造邻里情感互通娱乐空间,增强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最后,要科学布局游乐、休憩、观光、锻炼等各类娱乐空间,通过打造不同层次的功能节点、休闲路线和主题空间,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各个维度、多个层次的娱乐体验。

叠合空间功能,推进空间利用多元混合化。首先,要尤为注意农业转移人口、中低收入人群、少数民族等群体的空间需求,以交叉式空间供给和均等化空间服务推进城中村、保障房等各类社区和普通社区融合,塑造空间公平、相交互融的混合居住空间。其次,未来产业、居住、公共设施、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在立体空间上将呈现更为显著的叠加趋势,同一用地也将在不同时段更为强调分时弹性混合利用,因而要合理推进交通、商服、居住和办公等空间功能混合化。此外,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动线上虚拟空间对线下物理空间的“替代”,通过现实和虚拟空间的混合不仅能够打造出足不出户的“元宇宙”,更能在现实空间上叠加赋予更为丰富的空间内涵。

四、建设优美和谐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强化自然生态保护,保障国家生态安全。首先,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刚性约束,严禁各类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性、生产性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空间用途。其次,要完善建设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陆域生态安全格局和“一带一链多点”的海洋生态安全格局,额外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严格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遏制新增禁止类产业,促进限制类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并利用好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功能区产业转型。

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首先,要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高质量建设三江源、大熊猫、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特许经营等运营机制,加快推动黄河口、秦岭、卡拉麦里、亚洲象等新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其次,要持续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未来应完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等“三区四带”的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以“中国山水工程”为引领,统筹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强化系统综合治理观念,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靶向“双碳”目标,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空间格局。首先,要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引导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有序腾退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优先布局绿色创新、环境友好企业,比如清洁能源供应、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可再生材料制造等,加快形成绿色低碳核心产业链。其次,要优化绿色综合交通网络空间,合理增加公共交通配比,重点关注城市间航空、铁路、公路等方式的联动运输,以及城市内地铁、公交、共享单车等工具的组合出行。除了交通用地,还要基于绿色理念优化居住、休闲、商业用地等,及时调整各类能源用地供给,加快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和完善全国能源输送网络,促进空间利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推进人地融合,打造和谐优美的景观格局。首先,要综合考虑不同景观元素的比例、形状、高度和互动关联,合理布局不同的景观元素。在乡村地区营造富有地域村庄特色的“田水路林村”村庄景观格局,在城镇地区打造蓝绿交织、城在园中的城市生态景观体系。其次,要打造“生态为基、轴网串联、廊道联动、多点散布”的景观结构,以区域大尺度生态景观、农田等为绿色生态空间,以大型空间景观绿轴为骨架串联景观网络,以滨水绿道、景观廊道等连接联动各个景观功能,以景观小品、公园绿地等为核心景观节点,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带、多元交融的景观风貌,满足人们对运动健身、游玩休憩、娱乐放松、美景欣赏等各方面的需求。

五、探索安全共治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打造安全国土,确保国家领土完整和体系内循环。首先,要充分认识国家主权的重要性,确保中国领土完整。其次,要从“大食物观”视角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在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通过农田破碎化、非粮化等整治活动以及农业技术应用,提高粮食自给率并将其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再次,要以充足的产业空间建设更为系统和完备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还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战略安排,加强创新驱动和技术引领,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共同应对全球问题,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首先,未来中国应积极拓展全球治理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新型全球治理的空间体系重塑,主动加强空间联合和合作,以更为主动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携手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可能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其次,要认真履行国土空间格局相关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全球空间治理义务。

协调多元主体,推进跨国境、跨流域空间治理。首先,要明确与事权关系对应的跨区域治理范围,在更大范围的宏观尺度上认识区域间存在的空间问题,促使各主体开展多方面的对话和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合作框架与协议。其次,要通过科学研究和评估,充分掌握区域之间、流域上下的互动关联规律,因地制宜谋划安排各类空间和要素。最后,要探索建立跨国境、跨流域协同空间治理的组织实施、资金支持、监督执法等一系列机制,持续加强政策、设施、贸易、金融、人文方面的合作,其中尤其要重视生态环境响应。

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南极、北极、公海等国际公地治理。首先,国际公地治理要坚持多极世界、多边治理,接受、容纳和肯定多样化的治理模式,实现文明与文明之间、人与人之间、代与代之间的和谐共生。其次,国际公地治理要求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形成共建共享、相互依赖的国际公地治理关联。此外,要完善中国的国土空间相关法律体系,及时制定或修订一批急需的涉外、涉空、涉海等法律法规,促进国内国土空间法律与国际公地法规的衔接和转化。最后,中国应进一步深入参与和引领推进国际公地相关治理的政策制定,逐步扩大自身话语权,更多地立足于规则层面推动国际公地治理。 iyfrBxtiMhhxtdG5kcTzLoml42gIw1Nyg+qbuGKZ3aVeps7BrtzQ7TqgqjkTl7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