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理论逻辑

一、“人地耦合”的基础逻辑

“人地耦合”的基础逻辑是指人口与土地两种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基本规律,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科学引导人口增长数量、合理调整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以及影响人口未来发展变化等功能,从而支撑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首先,国土空间格局实际上确定了人口发展承载上限。就需求层次而言,农业用地能够满足人类最为基础的生存诉求,并在农产品流通受限的情况下直接决定区域人口的容纳上限。居住用地能够满足人类最为基本的生理居住需求,决定了空间所能承载的人口边界。产业用地能够满足人类就业、社交和生活诉求,代表了空间就业机会和吸引力,而公共服务和生态用地则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安居乐业诉求,是人们追求幸福感的重要支撑平台。其次,各类国土空间供给结构和功能作用将影响人口结构和分布。不同区位的空间价格将直接影响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的空间供给也将承载不同的人口结构。例如以工业用地为主体的区域,往往位于远离市区、城市下风向、靠近交通线路的区域,通常存在空气质量较差、噪音较大、配套设施少等问题,其承载的人口多以蓝领职工或者低收入群体为主。而文化、教育、体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直接关系到附近区域青少年群体的教育、老年群体的休闲保健等空间功能供给。最后,各类用地供给问题将直接影响人口发展。空间功能完善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空间规模总量的约束,各类用地无法大量供给,无限制扩张难以为继,因而原供给结构的不合理性将会暴露凸显。居住用地的供给不足将直接约束空间容纳人口总数,同时由于其会推高房价导致人口流出,更可能影响人口生育意愿,直接降低区域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用地的供给不足将直接提升土地价格,增加企业成本,导致部分企业退出或降低人力成本,使就业机会减少或工资水平下降,进而导致人口外流。交通用地、城市绿地等土地的供给数量下降可能导致交通拥堵、生态恶化等问题,极大影响生活质量,从而挤出追求居住幸福感的人群。

二、“规律纠偏”的功能逻辑

“规律纠偏”的功能逻辑是指基于客观规律进行批判和反思,化解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诸多矛盾,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本质是纠正国土开发利用过程中承载过度、公平缺失、市场失灵三种扭曲,从而发挥提升基础发展能力、保障弱势群体公平和盘活低效资产的作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首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可以基于自然规律,纠正承载过度的扭曲。国土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客观上限制了人类无限制的开发和利用活动,要求人类活动不能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限。在这样的规则约束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可以基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禀赋特色,协调不同空间主体功能,从而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避免空间出现不适宜、不合理的利用;更能通过资源富集空间和资源贫乏空间、存量空间和增量空间、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线上空间和线下空间等的流通、置换和互补,补齐环境承载限制短板,拓展空间发展边界。其次,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可以基于社会规律,纠正公平缺失的扭曲。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依据人民需求的阶段性特征,满足生存、发展和舒适等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能够为失地农民确保土地保障功能补偿,为城镇农民工提供农村宅基地退路保障,为城镇弱势群体改善生存和居住环境,切实补齐社会弱势群体的自然资源供给短板,保障“空间权利显化平等,增值利益分配公平”。最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可以基于经济规律,纠正市场失灵的扭曲。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固定性、不可替代性以及不可或缺性,完全由市场进行土地要素配置往往会出现失灵,导致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负向外部性、信息壁垒等诸多问题。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可以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和时序的安排,以及对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整体布局,针对市场供需进行强制性和诱导性调控,引导国土空间按照供求关系自由流动和合理利用,实现国土要素流动效率效果最大化和空间利用效率最优化。

三、“文化精神”的引导逻辑

“文化精神”的引导逻辑是指通过国土空间的物质环境引导文化深处的理性自觉,彰显的是一种文化的独特性质与发展逻辑。国土空间不仅是自然资源依存的物质载体,还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因而应当认为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空间统一体。通过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可以实现打造地方优秀文化内核本底,进而建构特定“场域”规范和约束人类的行为活动,并通过内在化的“惯习”影响人类的精神空间,从而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首先,文化地理学诸多理论指出,当自然地理属性的空间被赋予功能、情感的意义之后,这片空间就成了由权力、制度和社会关系建构起来并通过特定文化符号规范约束区域内人群的“地方” 。因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会形成区域的文化基底,人群对国土空间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将产生“地方”的认同和依恋。例如,中国传统的乡土空间塑造了人群基本的道德感,构建出了独特的乡村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其次,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指出,“场域”是个体实践所发生的社会空间,不仅是多种空间设施的组合,而且是价值体验与情感共鸣的承载空间。比如咖啡厅不仅提供餐饮服务,还是承载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公共空间。“场域”可以将实践秩序与地理空间动态关联,使得“场域”中的某些特质与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产生联系,使得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所处“场域”影响,形成特定的实践秩序和规范。因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通过塑造社会活动空间,可以构建特定“场域”,规范和约束人群行为活动。最后,实践理论同时指出,“惯习”是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持久的社会化结构,是基于实践和经验形成的内在化知识,包括思维方式、审美偏好、行为举止等。“惯习”能够对个体行动起到“直觉式”的潜在影响,并且具有对社会规范和期望的倾向引导,导致了社会群体间的间隔、距离与阶层差异 。比如江南细雨清风的气候,塑造了当地居民儒雅温和的性情以及婉约含蓄的审美,而西北戈壁荒滩的地貌,促成了当地居民豪放洒脱的性格以及坚忍顽强的作风。因此,在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可以通过差异性适应形成“惯习”,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形成更为美好和谐的精神文明。

四、“生态文明”的支撑逻辑

“生态文明”的支撑逻辑是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保障生态安全、完善生态服务和显化生态价值的功能,从而全面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首先,国土空间优化可以重塑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在深入认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通过明确国土空间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完善区域整体生态安全格局,保障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此外,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能够加强全域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互补协调,推进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有序循环,持续强化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保障其在应对长期或突发的自然或人为扰动时能够保持弹性和稳定,从而提升生态空间稳定性和持续性,降低生态风险和生态脆弱性。其次,国土空间优化通过全域综合整治和生态系统修复,提升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 。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景观生态型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全面保护与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生态系统过程、提高全域生态系统保护能力,从而提升碳汇、提供物质生产资料、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养分循环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后,国土空间优化可以满足人类不断提升的生态景观和生态价值显化诉求。根据亲生命性假设,人类越是参与自然中,越能与进化本源产生联系,从而提升情绪、生理和社会功能。通过打造蓝绿交织、清新美丽、生态友好的城乡生活空间,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更为舒适的宜居体验。此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不仅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过国土空间优化所衍生的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服务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能够不断在市场中显化价值,从而为基于生态资源的绿色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五、“全球治理”的参与逻辑

“全球治理”的参与逻辑是指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的界限,将民族国家与超国家、跨国家、非国家主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合作格局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是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战略选择。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促进跨国境、跨流域治理和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机制等功能,能够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效落地,推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首先,国土空间优化能够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议题,集中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5年联合国提出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包含了消除贫困、消除饥饿、气候行动等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绝大多数与国土空间优化息息相关。事实上,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亟须共同克服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与国土空间相关的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其次,国土空间优化能够促进跨国境、跨流域的治理,并以此为平台强化流域、区域间的联结和合作。例如,中国通过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土空间格局,加强了与沿线国家国土空间布局的对接,促进了国际与国内区域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了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截至2023年6月,中国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最后,以国际公地为切入点开展国土空间优化,能够引领形成更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各国可以共享国际公地的资源利益,避免利益垄断、武装冲突等。从国际公地出发的空间优化,可以缓和领土争端、缓解跨境污染等问题,促使形成共同认可的规则制度以及应对问题的解决机制。此外,通过国际公地空间优化可以共同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比如国际海洋、极地地区等,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开发的不确定风险。 fnxnzVdPKUUizsUxW6LP/Gt67Urau4agntFUeGkeBX5eU5EAsjry5RKa+qOr4Hr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