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遵循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前提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立足的基本现实,也是人类发展的伟大创举。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人口规模巨大不仅体现在总量规模巨大上,还突出体现在城乡人口、流动人口和老龄人口规模巨大上,且均对应着不同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需求。首先,庞大的人口总量需要充足的土地满足饮食、住房、出行等基本生存维系诉求,然而目前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难以改变,中国以占世界7 %的土地、9 %的耕地承载和养活世界上近20 %的人口,未来仍然需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下合理优化农业用地、城镇用地和生态用地布局,更为集约和高效地发挥各类用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其次,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5.2 %,城镇常住人口9.2亿人,“十四五”时期中国还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更为迅速的城镇人口增长趋势不仅要求在宏观上合理布局城市群网络,协调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空间规模,在中观上统筹都市圈辐射一体化建设,还要强调在微观上平衡城镇内舒适居住和集约高效需求。再次,2022年中国乡村常住人口仍然达到4.9亿人,在可以预期的乡村振兴远景下,规模仍然巨大的农村人口需要城乡紧密联结的互动空间,更要配套以安居乐业的宅基地、农村三产用地以及均等化的农村公共服务空间。此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流动人口为3.7亿人,未来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不仅需要经济往来更为密切的城市间串联轴带和更为快捷便利的区域间综合交通网络空间,更是对流出地闲置空间利用和流入地临时空间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22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8亿人,到2050年将增长至5亿人。大幅增加的老龄人口主要在微观上对国土空间格局提出需求,不仅需要更多多功能的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满足医疗照护、社交娱乐等需求,还需要更为叠合的交互生活圈满足代际互动需要。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要求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福祉,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向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解决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权利平等诸方面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距问题。首先,为了应对区域差异问题,要合理调整区域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平衡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支撑各个区域发展比较优势、明确合理分工、凸显发展亮点,着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和发展动力极化现象,尤应关注发展相对滞后的东北、西北地区的空间供给,提升发展乏力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区城市的空间活力。其次,针对城乡差距问题,要求国土空间格局中应当首先明确城镇开发边界,限制城镇无序蔓延。同时,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优化乡村空间形态布局,强化乡村空间特别是产业用地的供给保障,统筹落实耕地保护、地域特色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美丽乡村建设,以及进一步推进规划和土地要素市场化联动改革以彰显农民土地权益 。最后,要缩小城乡差距还要求加强城乡交错空间和联结空间的建设,畅通城乡要素交换,强化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农村对城镇的补充支撑作用。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原则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华文明的赓续繁荣,也是人类文明的丰富发展。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征力图解决的是当前精神文明贫乏、社会矛盾突出和文化观念冲突加剧等问题。首先,近年来,物质欲望的膨胀造成部分人理想信念缺失、道德规范约束弱化、社会矛盾增多。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和虚拟空间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多元文化碰撞频繁、价值观念分歧对立等问题。实际上,丰富精神文明同样离不开国土空间格局的支撑,尤其是要求强化特定功能的空间实体供给,包括供人民学习欣赏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美术馆等人文景观,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自然风光,以及增进文化交流的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其次,缓解社会矛盾要求国土空间格局更为公平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友善互助、邻里和睦的空间氛围,帮助人民合理释放精神压力,其中要特别关注城乡结合带、城中村、少数民族聚居区等特殊区域的空间服务均等化供给。最后,融合多元文化要求在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应重点关注农业转移人口、中低收入人群、少数民族等群体的空间需求,推进区域内居住、公共服务等空间融合,平衡线上虚拟和线下实体空间,促进不同群体良性健康交流互动。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伦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大地的美丽画卷,也是人类家园的守护担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伦理。具体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要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不仅要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要积极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更要支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求有序适宜地规划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确定重点、优化等开发区域,提升空间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尤应关注推动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和综合整治,推进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其次,要求科学确定国土空间保护格局,积极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不仅要满足食物生产、水源供给等供给服务,气候调节、净化环境等调节服务,以及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支持服务,更要满足景观视觉、休憩游玩和舒适生产生活等诉求,从而以更为舒适、疏散和开阔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结构,形成同呼吸、同命运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最后,要求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空间格局,基于碳达峰目标开展产业空间结构调控,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单位用地碳排放,通过居住空间的优化、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推动人类活动消费的低碳转型,基于资源禀赋、供需匹配合理布局各类能源用地,大力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完善全国统一的能源输送网络,还要合理提高生态和农业空间比重,强化国土碳汇功能。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追求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发展的正义之举,也是人类未来的必由之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追求,要求以构建安全国土为基础,积极应对复杂的全球性困境和公共治理矛盾。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大国竞争激烈,区域冲突频繁,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人类共同面临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疾病、极端贫困等多重交织的全球性困境,南极、北极、公海等国际公地治理更面临理念共识难以达成、多元主体权责相对模糊、利益诉求协调困难、治理工具效果欠佳等诸多问题。对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首先要构建安全国土,就是要在确保国家领土完整、国家主权不受侵犯的基础上,及时根据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形势调整国土空间农业、工业生产布局,不仅要合理提升粮食自给率、应对潜在的粮食危机,更要促进更为系统和完备的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应对复杂的全球性困境和公共治理矛盾要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加强“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各国共建、共享、共赢;此外,也要求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公地治理,进一步探讨如何构建跨境、跨流域的自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从而提出全球空间治理的中国方案。 owkfQ733Sp2y81foT2MEJQeQR0D4TT56ia2VHn5g6kWHUcOdxUvIqLPWG+idkr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