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现国家意志导向
国土空间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物质来源,其布局优化工作应突出体现优先保护生态、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国家意志导向,突出强调空间管制和“三线”划定,科学划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实现国家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倒逼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战略目标。此外,空间布局优化工作应当高位统筹,将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优化国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平台、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提升民生福祉的发展动力、加强政府治理的突破窗口、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工具
。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方面的统筹引领作用,加强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进而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永续发展导向
实现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发展就是在优化重塑国土空间布局时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空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规划结合起来,提升国土空间的开发适应性和资源环境承载潜力,防止空间资源退化,实现空间资源生产力的持续增长以及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面对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污染、土地贫瘠化和土地损毁等问题,新时期的国土空间优化应加大对山水林田湖沙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积极引导国土“三生”空间与景观格局结合,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为城市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空间,使空间利用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使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在国土空间利用上得到统一和协调。
同时,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要实现数量、质量、生态和人文四位一体,保持区域特色可持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核心理念,强调“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在规划中保留城镇村庄原始风貌和文物古迹、保护景观和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让城乡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注重城乡统筹导向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城乡统筹导向指的是在国土空间统筹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城乡空间内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供需布局,促进土地、水体、林木、矿产、能源、生物等空间资源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断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释放空间、盘活存量,实现合理利用
。
具体而言,新时代重塑国土空间格局的城乡统筹导向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推动农民在务工、就学、居住、医疗、养老等方面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为农民提供公平就业的生活环境;其次要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通过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引导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培育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的农村产业,在城镇体系中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相应支柱产业;最后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农村社区化和农民专业化,通过鼓励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空间布局整合和利用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公司化和品牌化,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和促进农民就业发展。
四、提升治理能力导向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应当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首先需以服务部门事权调整为导向,改革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制,统筹关键国土空间资源的规划配置事权,发挥各部门在其他空间资源调配方面的专业性与能动性,为形成关键事权统一集中、其他事权分散配置的政府治权体系提供借鉴;其次应以强化政府引导与服务职能为导向,整合国土空间管理,实现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简化行政审批,通过空间规划“一张图”审批,统一审批依据、工作程序和方法步骤,提升审批效率,激活发展内生动力;最后应强化空间规划的权威性和执行手段,维护依法治国的政府治理秩序。落实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具体呈现,是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把尺子,一经审定,便具有相应法定效力,应通过立法突出强调规划的法制性和权威性,将其落实程度作为规范政府治理行为的重要政策依据。
五、适应市场经济导向
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预见性因素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制约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各项影响因素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在较长的规划期内要原封不动地满足原本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要求存在极大困难。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有机结合“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模式,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的今天,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和规划预测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空间规划应该体现市场经济下的空间利用和优化配置理念。其核心导向是纠正粗放利用、市场的失灵和外部不经济的行为,其强调的不应是目标、指标、坐标或是限标,而应是满足各类产业的用地数量需求、区位需求和弹性变化需求。因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国土空间规划协调各种经济政策,加以引导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