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图片中这幅邓小平的题词写于1983年1月26日,其内容是:
中国工人阶级要发扬二七革命传统,为把我国建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为推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
这是1983年1月26日,邓小平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60周年所写的题词。
题词中所提到的“二七革命传统”,指的是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共产党员和广大工人表现出的斗争精神。
邓小平在撰写这幅题词时,距离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发生已经过去整整60年,正是以其为代表的中国工人运动推动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充分认识到团结工人力量的重要性。党的一大后,党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党领导工人阶级共举行了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了30万以上。其中,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上演了最为壮烈的一幕。
京汉铁路纵贯直隶、河南和湖北三省,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交通命脉,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意义。军阀吴佩孚军饷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这条铁路的运营收入。中共中央十分重视京汉铁路的工人力量。到1922年底时,就已经在京汉铁路各站建立起16个工会分会,组织起来3万余名工人。1923年2月1日,党领导下的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会决定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铁路各工会分会代表、汉冶萍总工会代表、武汉工会代表、北京和武汉的学生代表、新闻人士300多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党中央对这次大会非常重视,派出了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特派员张国焘,中共武汉市委书记陈潭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副主任罗章龙,中共北京地委委员包惠僧,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林育南等人出席大会。
面对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吴佩孚终于坐不住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召开的这天上午,吴佩孚派出大批荷枪实弹的军警在郑州全城戒严,下令禁止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与会工人代表不顾生死,冲破军警防线,高呼“京汉铁路总工会万岁”“劳动阶级胜利万岁”等口号,在郑州普乐园剧场举行大会,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当天下午,军警严密地包围了会场,强行解散会议,并驱赶代表。当晚,京汉铁路总工会执委会秘密召开会议,决定将总工会临时总办公处转移到汉口江岸,并决定铁路全路自2月4日起举行总罢工。
2月4日,京汉铁路3万名工人举行大罢工,铁路顿时瘫痪。2月6日,武汉各工团代表和江岸工友1万多人集会,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支持罢工工人。工人大罢工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恐慌。2月7日,吴佩孚手下的湖北督军萧耀南和武汉的外国资本家密谋策划,以“调解”为辞,诱骗工会派代表到工会会所“谈判”。工人代表赴会途中,遭到军警的枪击,当场被打死打伤多人。随后,军阀又率兵搜查工人住宅区,进行抢劫。同一日,军警在江岸、长辛店、郑州车站等地也进行了同样的屠杀,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在二七惨案中,共产党员和广大工人表现得无比坚强。惨案发生的当天夜里,军警把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绑在电线杆上,让他下令复工。林祥谦断然拒绝,被连砍数刀,牺牲时仅31岁。京汉铁路总工会与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在武汉被捕后坚贞不屈,于2月15日被秘密杀害于武昌洪山山脚下。广大工人不屈服于暴力,拒不开工,一直坚持到2月9日,才最终出于保存革命力量的考虑进行复工。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罢工虽然失败了,但是工人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必须与之斗争到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1925年5月,一场席卷全国、震惊中外的反帝怒潮从上海开始爆发,宣告着一场新的大革命高潮的来临。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约有新式产业工人20多万。这里也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基地,有主要由英国控制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日本和英国等还在上海开设了许多工厂,这些厂子雇用大量女工和童工,残酷地榨取他们的血汗。
1925年5月15日,上海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枪杀该厂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这一事件激起上海民众的极大愤怒。5月28日,中共中央和上海党组织一起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0日到公共租界举行大规模的反帝示威活动,反对公共租界提出的压迫华人的四项提案,援助罢工工人。30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公共租界举行声援纱厂工人的街头宣传和示威游行,并从几路会合在南京路,这时英国巡捕突然开枪,打死13人,伤者不计其数。
这就是举国震惊的五卅惨案。
当天深夜,中共中央再次举行紧急会议,决定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和刘华等组成行动委员会,具体领导和组织全上海民众罢工、罢市、罢课,抗议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6月1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总工会宣告成立,并宣布为反对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举行总同盟罢工。随后,上海学生联合会、上海总商会和各马路商界总联合会也宣布总罢课和总罢市。
6月1日晚,中共中央又作出决定,由上海总工会联合全国学生联合会、各马路商界总联合会等,组成上海工商学联合委员会,作为运动的公开指导机关,并决定把斗争推向全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五卅运动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地各阶层广大群众纷纷响应。北京、广州、南京、重庆、天津、青岛、汉口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和唐山、焦作、水口山等矿区,都举行成千上万人的集会、游行和罢工、罢课、罢市。广州和香港的25万工人,在共产党员邓中夏、苏兆征等的领导和广州革命政府的支持下,举行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这场罢工从1925年6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26年10月,坚持达16个月之久,这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也属罕见,在经济上、政治上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有组织的工人阶级也成为广州革命政府的有力支柱,为准备北伐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得到国际革命组织、海外华侨和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共产国际发表文章驳斥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运动的种种歪曲,还派遣代表来华参加运动。在世界各地,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举行集会和进行募捐,给五卅运动以有力的支持。在莫斯科,有50万人举行示威游行,声援中国工人。在日本,有30多个工人团体举行盛大演讲会,一面援助中国工人,一面向日本政府和资本家抗议。在英国,工人们积极行动,阻止运输军火的船舰驶往中国。一时间,五卅运动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上海总工会的领导下,工人坚持罢工斗争3个多月。8月10日,中共中央根据斗争形势,决定改变斗争策略,要求工人有组织地上工。各厂工人在争得资本家接受部分经济要求后,于8月下旬至9月下旬陆续复工。
急风暴雨般的五卅运动也使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以壮大。在领导和推动运动向全国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党员受组织委派深入内地和边远地区,在不少原来没有党组织的地方建立了党的组织,发展了大批党员。到1925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达到1万人,比五卅运动前增加了10倍。更重要的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实际斗争中积累了领导反帝斗争的经验,提高了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扩大了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
五卅运动后,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暂时处于低潮的上海工人运动重新高涨起来。1926年秋至1927年春,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发动和组织上海工人,连续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特别是在第三次武装起义中,上海工商学各界举行市民代表会议,选举19人组成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上海市民政府),其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占了10人。这个政府在组织领导和组织成分上都体现了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它的成立是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直接成果,虽然只存在了24天,但是,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最早由民众在大城市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期间领导的三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工人运动,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优秀的组织能力和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