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井冈奇兵 冲破“围剿”
——手迹: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下页图片所示是1928年秋毛泽东创作的《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picture

这是1928年秋,毛泽东的自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

这首词记录的是为打破湘赣两省敌军的第二次“会剿”,红军凭借黄洋界天险所打响的黄洋界保卫战。实际上,正在江西永新抵抗赣军的毛泽东并没有领导这次战斗,当他得知黄洋界保卫战大捷的消息后,异常激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毛泽东以想象的形式、素描的手法将战争的激烈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人的思绪很自然地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战斗场景中去。黄洋界保卫战是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二次“会剿”的关键一战,陈毅曾在此词的题跋中写道:“是役,井冈山根据地赖以保全,有扭转战局的作用。读此词令人增长志气,可视敌军如草芥。”

然而打破了国民党军队此次“会剿”的红军,并没有迎来平静。在此后的日子里,红军面临着一次又一次更巨大的考验。

1930年10月,刚刚结束了中原大战的蒋介石,立即调集10万余人,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围剿”的重点,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

与以往一省的“进剿”和几省的“会剿”不同,这时的大规模“围剿”已成为南京政府统一指挥下的全局行动,规模也大了很多。

12月7日,蒋介石亲抵南昌,召开“剿共军事会议”。蒋介石制定了“长驱直入,外线作战,分进合击,猛追猛打”的“围剿”方针。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蒋介石的汹汹气势,12月25日在离东固不远的小布镇召开的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上,毛泽东用对联的形式提出了反“围剿”的作战方针: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毛泽东与蒋介石,两位产生于大时代的大人物,就这样第一次正面交手了。

“诱敌深入”的方针确立后,红军就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12月30日,细雨浓雾。在龙冈地区的狭窄山路上,预先设伏的红军对张辉瓒部队发起了突然袭击。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歼敌近1万人,活捉了张辉瓒。接着,红军乘胜追击,又在东韶歼灭谭道源师一半,其他各路敌军仓皇退走。红军在5天内连打两个胜仗,歼敌1.3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2万余件,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如此大快人心,毛泽东欣然填了一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来纪念这次战斗: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1931年2月,蒋介石任命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指挥2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鉴于上次失败的教训,他们改变了作战方针,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战术,并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4月1日,国民党军队分四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其部队从江西赣江向东延伸到福建建宁,构成了一条长达800里的弧形阵线。苏区中央局经过反复讨论,仍决定采取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方针,反对“分兵退敌”和退出中央苏区两种错误主张。红一方面军依托根据地的有利条件,集中主力,选择敌军薄弱环节,保证每战拥有优势兵力,先打弱敌,之后由西向东横扫,各个歼灭敌人。自5月16日到31日,红军从赣江东岸打到闽西北山区,横扫700里,接连打了5个胜仗,歼敌3万多人,缴枪2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进一步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蒋介石闻讯痛心疾首,哀叹曰:“我们十个人不能当一个人用,我们三十万兵打不过他们三万兵。”

在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后,兴奋不已的毛泽东又填了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第二次“围剿”的失败让蒋介石恼羞成怒。他随即亲自部署第三次“围剿”计划,并亲赴南昌指挥作战。

7月,蒋介石自任“围剿”军总司令,以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聘用英、日、德等国的军事顾问,调集军队30万人,发动第三次“围剿”。倚仗10倍于红军的兵力,蒋介石采取了“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其意图是“分路围剿,务期先将匪军主力击破,捣其匪巢,然后逐渐清剿,再图根本肃清”。

毛泽东仍决定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打法,亲率红军主力从建宁出发,到赣南兴国集中。待各路敌军纷纷逼近之时,红军突然从敌军中间的空隙穿出,在敌军主力背后接连打了3个大胜仗,歼敌1万多人。蒋介石立刻命令所有部队掉头东追,红军以一小部分兵力伪装主力吸引国民党军队一直向东北方向开去,主力部队再度穿越敌军重兵之间的大山,回到兴国境内隐蔽休整。到敌方发觉时,红军主力已休整半个月。敌军饥疲沮丧,只好下决心退却。红军经过历时3个月的作战,歼敌3万多人。这样,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又以失败告终。战前誓要“剿灭赤匪”、不成功则“舍命疆场”的蒋介石仓皇败逃。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个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拥有21个县、面积5万平方公里、居民达250万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对国民党军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在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不久,国民党第二十六军1.7万多人,在参谋长、中共地下党员赵博生和重要将领季振同、董振堂、黄中岳等以及中共秘密特别支部的领导下,于12月14日在江西宁都起义,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宁都起义在国民党军队中引起很大震动,同时也使红军增加了一支生力军。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三次反“围剿”斗争的同时,鄂豫皖、湘鄂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赣、琼崖等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也取得胜利。在约1年半的战斗中,各根据地共歼灭敌正规军20余万人,给国民党反动统治以重大打击;主力红军发展到约15万人,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KVp1EEbfZyThxg7QQpwk8zGAdCaVRS+JQR+ryPtdnNgMyTp0Ww7yishwgw7Zs87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