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工业是一个“魔”力十足的产业,这一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我国节能环保事业从“冷门”到“热门”的蜕变历程,也体现了我国科技从“被动跟从”到“主动探索”的发展过程。历经艰难起步到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膜产业迎来一个关键转折点,如何在既往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整个膜产业发展亟待思考的战略性问题。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探索如何健全膜产业市场机制,为我国膜产业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破解核心材料与产品依赖进口所导致的产业创新链与价值链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的不利局面;需要思考如何培育提升中国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11年底,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启动了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报告系列”资助计划。针对膜领域缺少结合国家政策管理导向、产业发展特征、行业需求等视角,融合经济、管理、技术等因素多维度勾勒产业发展特质的研究成果,我们团队以《中国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选题积极申请该项目,并在2012年以后的10年间获得连续资助。在此,对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的长期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相对于传统的膜材料研发与膜工程技术的研究,从事膜产业宏观战略这样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既可能被看作前沿和挑战,又可能会被认为不务正业之举。虽然该类型研究可能承担着开辟新研究领域、融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构建新学科范式的重任,但在长期形成的学科壁垒与评价方式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对我们产生影响。在12年的研究、编写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种种挣扎、犹豫和彷徨。正是前辈与同行的大力支持与鼓励,我们以中国膜产业为主题分别在2013年、2016年、2019年与2024年完成了四部《中国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膜工业卷》。该系列报告针对长期以来我国膜领域原材料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缺失、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性低等难题,系统评估中国膜产业的竞争力,开展产业发展关键路径研究与技术自主创新研发应用,形成经过实践检验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为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扎实的决策依据。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努力逐渐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和行业企业的接受。基于系列报告,研究成果于2014、2018与2022年三次荣获“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国际水协中国青年委员会-首创水星奖”管理创新奖(2017)、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3)等,并成为团队主持《中国MBR产业发展白皮书》《中关村膜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膜工业“十三五”规划》和《中国膜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等研究工作的主要支撑。系列研究成果为中国膜行业“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推动了我国分离膜产业政策设计、新型膜材料开发、规模化应用等领域的进步,在“政产学研用”全链条上为政府和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在全行业同人数十年如一日坚苦卓绝的努力下,中国膜产业逐渐扭转了长期以来核心材料与产品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改变了膜产业创新链与价值链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的不利局面。在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医疗健康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已成为众多重要行业发展的支撑性产业。
在12年的系列报告撰写过程中,我们得到李圭白院士、高从堦院士、彭永臻院士、侯立安院士、曲久辉院士、郭立玮教授、马中教授、樊耀波研究员、刘俊新研究员、黄霞教授、胡洪营教授等前辈学者的悉心指导与教诲!中国膜工业协会理事长郑根江先生,秘书长王继文先生,首席顾问尤金德先生,分离膜原材料分会秘书长徐平博士,中国脱盐协会秘书长郭有智先生,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俞开昌博士,贵阳沃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焱博士,上海世浦泰新型膜材料股价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白海龙先生,中信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总经理柴荆女士,河南大河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苗伟先生,湖南澳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路宏伟博士,海南立昇净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清先生,天邦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徜徉博士,北京坎普尔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广祯博士,浙江开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包进锋先生,北京特里高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成博士,金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同春先生,江苏诺莱智慧水务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杰博士、上海一鸣过滤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昌飞先生,浙江净源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昊先生等业内同行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致谢,敬请谅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为本项目的策划、执行与报告的出版给予了大力帮助与支持,他们以一贯的敬业精神对报告进行严格把关,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敬畏同行的期望,我们在报告撰写过程中尽心竭力,不敢懈怠。但由于水平所限,难以尽如人意,敬请读者和同人多多批评指正,共同促进中国膜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