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就动机最早是在1938年被提出的。心理学家Murray认为,人类的正常需求有20多种,成就需求是最重要的需求之一。Atkinson将成就动机分为两个维度,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并根据不同的动机水平将其分为四种类型。Nicholls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内在影响因素。简而言之,如果个人认为当前的任务是有价值的,那么主体就愿意去完成任务,愿意付出努力达成完美的结果。有研究者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体期望通过自身努力高效解决某个问题的内在心理反应,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和有价值的工作的内驱力。成就动机是内驱力的体现,能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心理状态。
在如今的成就动机研究中,我们看到一种最新的研究路径——成就目标取向。成就目标取向充当了一个桥梁,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人们在面临挑战和追逐成功时的动机和行为。成就目标取向的研究也成为认知心理学家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来理解和解读成就动机的最新实践。
对于成就目标取向,不同的研究者会给出不同的定义。心理学家Amesa在1992年的研究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成就目标取向。Amesa声称,个人如何理解工作、学习、学术成就,即目标取向,实质上是一个包括能力信念、成败归因及情绪等元素的综合体。Amesa的理论强调,目标取向并非是一个单一、静态的概念,而是个体心理状态的动态整合。首先,能力信念表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个体做出行为决策的基础。其次,成败归因是指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解释和归因方式。一个积极的成败归因方式可能增强个体的内在动机,从而推动他们迎接更大的挑战。最后,情绪在目标取向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正面的情绪可能促进个体的学习和工作,负面的情绪可能抑制个体的动机和行为。
金哲洙等认为成就目标是“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原因和目的的认知表现”,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总体取向,是一个关于目的、权限、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信念系统”。Dweck认为,目标取向是一个有计划的认知过程,“它具有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特性”。Pintrch认为,目标取向是人们追求成功任务的原因,同时也是目标任务的呈现,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内在认知取向,是涉及目标、成功、能力、错误、努力和组织的一个结构性系统。Maehr认为,目标取向是与能力相关的活动的目的。我国学者祝蓓里将成就目标定义为“目标取向是一个重要的动机变量,是指个体参与某项活动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它不是一个量化的要达到的具体行为标准,而是个体内心对成就取向的追求。
在成就目标取向理论中,目标取向的结构维度一直是学术界的争论焦点。心理学家尝试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结构,使用情境、单项和多项来编制成就目标取向量表。目前,国内外对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分类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维度上,即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成就目标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掌握目标和成就目标。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成就目标取向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四分法。四分法将成就目标结构分为四类: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就接近目标和成就回避目标。但目前,成就目标的二分法仍在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