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精明,指神气,神气见于目,所以这里指的是眼神;五色现于面,这都是内脏的精气外显。“华”就是花,气之华,就是气之外显,五脏之气外显于面部,就是五色,就是中医的脏象理论。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赤色应该像绵帛裹着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好脸色首先是柔和,绵帛裹着朱砂,就是柔和,而且光润。不欲,就是不好的脸色,像赭石那样,色赤带黑紫,没有光泽。同样是红,紫色为红之邪色,朱为红之正色。就像穿衣服,紫色衣服一般人都不好驾驭,必须有白或黑来搭配才好。
望诊就是一眼的事,可就那一眼,最考验人。我接诊过一个28岁的小伙子,学习望诊的学生只是觉得对方好帅,而我一望就问小伙子:“心脏有过不舒服吗?”小伙子说:“就是来看心脏不舒服的。”学生盯着看,可到底没看出来问题在哪里。所以说,望诊重点在“望”,不在“看”。望,用神识;看,用常识。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脸色白应该像天鹅的羽毛,白而光润,不应该像盐那样惨白发青。你看写和研究《黄帝内经》的人,都是精致生活中的极品,好东西见过,不好的东西也见过。让我们形容不好的白色,顶多是惨白、㿠白,但人家没说白,人家说“盐”,佩服吧。好好学几年下来,成不了医生,成了诗人、艺术鉴赏的高手,也成。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
脸色青,青而明润如璧玉,就没事。不好的青色就像兰草那样青中带黄。苍璧,指翡翠,翡翠好与不好就看光泽。翡翠现在外面假的多,有用啤酒瓶底做的,虽然它也亮,但一定是贼亮。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什么东西一贼亮就要小心了。好的东西一定是“涵”着,就是里面有能量能收住这个光。看人练功夫也同样,神是散的,形是散的,涵不住,就是里面的气散了。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罗,就是指绫罗绸缎。如果脸色黄,应该像罗锦包裹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而病态的黄则像败土那样,黑黄无华。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黑色应该像反复上的重漆之色,光彩鉴人,比如过去的棺材板,一遍一遍地打磨刷漆,最后像镜子一样可以照出人影的叫“重漆”;不好的黑色却像地上的苔藓那样,枯暗如尘。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假如五脏的精微真色显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现象,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
一般来说,重症患者的脸色是一望便知的,无论红、青、黄、白、黑,他们都是前面所说的“不欲”色。肾病患者是“地苍”黑,心脏病患者要么赭红,要么惨白如盐。大家如果没有大病,只是脸色不好看,比如胃病患者脸色蜡黄,或有黑眼圈等,但如果眼窝深陷、无神,颜色枯槁,那就是有大病了。有时吃过药的人再见面时,一看脸,本色变化不大,就说药还没吃够,接着回去吃吧,因为吃好了药的人,脸色一定有变化,这种变化是源于五脏的,是由内而外透出的喜悦和美好。还有些人,本色已经变化,但又有新的问题显现出来,这种就要及时换处方。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目之精明是用来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如果把长的看成短的,把白色看成黑色,那就是精气已经衰竭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