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脉象、脉法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脉者,血之府也。

即,脉是气血变化之所在。血之府也,有人定义为“脉是血的通道”,就成了西医所说的脉、血管,但是西医没有“气”的概念,因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中医讲,气为血之帅,没有气的带动,这血是凝滞不动的。气带动血而行的路径,就是“脉”,而不是特指血管。

腑,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得“空”,不能“满”。空,才能有气的流动,太满了,就滞住了。所谓血液黏稠、高血脂等在中医看来就是气虚。气带不动血,就是气虚。

长则气治。

治,指正常,所以长脉是平脉。《濒湖脉学》说:“长有三部之长。一部之长,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

长脉什么样呢?李时珍的“体状诗”说:“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是说超过本位的脉叫长脉,与它相类似的有弦脉,但弦脉是如弓弦向上顶,二者的具体判断还在于医生。长脉主有余之病。其“主病诗”是:“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即,反常的“长脉”好像拉紧的绳子一样有紧象,这时如果不是阳毒癫痫病,就是阳明热毒深。

知道什么是正常脉,才知道什么叫病脉。正常脉最重要的是:宽大、柔和。宽大是气血足,柔和是没有病,所以脉象最关键的是柔和。凡脉,不柔和处就是病脉,因为所有的病都是阴阳相激、正邪相争之战场,有对抗就显病脉。那不宽大但柔和的脉呢?不宽大就是微弱,就是气血虚而已,只要柔和,就是没病,只是虚而已。在医院里我曾把过一个胃癌晚期的病人,说话已经气力微弱,其脉象更是细如游丝,也柔和,这怎么讲呢?这是体内已经没有战场了,只剩下战场后的死寂了,再加上脉已经无根,只好略安慰几句,病人就匆匆离开了。果然,那人不久就去世了。

还有的人,本来可以救,但最终不救,又是为什么呢?说来便是人性之痛了。2020年,有个南方的肝癌晚期病人来求救,医院也放弃治疗了,说此人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最多再活一个月。多次放化疗的病人回家后,全然不能自理,终日发烧昏睡,醒来就两手撮空、抓空气,这在中医看来也是快不行了。病人的妻子求我再保他两个月的命即可,当时我也没多想,先让其把独参汤浓煎,喝下半小时后,脉和缓下来,人也不喘促了,神志也清醒了。等开的方药从北京寄到后,病人渐渐进入休整期,大小便从失禁状态转入正常了,可以由人扶着走几步路。这时病人妻子给我写了封长信,说两人是二婚,前妻育有一子。目前有两件事:第一,有个房子要两个月才能过户到现任妻子手里;第二,有笔期权也要一个半月后才能处理完。问我能否保她先生两到三个月的命,让她有时间处理好这一切。我内心一片凄凉、苦涩,顿觉人生无意义,只说:“把不到脉的情况下,断不了生死。”如此,一个半月后,病人的肝功能各项指标都开始好转,腹水也少了。此时应该在家静养即可。可妻子办妥一切事宜后,又送病人去医院复查了,并在医院里继续上了靶向药。如此这般折腾,半个月后这病人就去世了。

短则气病。

短脉是气不足。短脉,不及本位是谓短,两头无,中间有。

李时珍的“体状相类诗”说:“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就是说短脉秋天见到没问题,春天见到就不好。怎么不好呢?“主病诗”说:“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就是说,短脉主要见于尺脉和寸脉,如果短且滑数,就是喝酒伤了神,如果浮取脉象短,就是血虚;沉取短脉,就是内有痞结。寸脉短,主头痛;尺脉短,主腹痛。

数则烦心。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一息六至,为数脉。在脉法,浮、沉、迟、数四脉,为脉之纲领。李时珍的“体状诗”说:“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即,数脉属于阴微阳盛,人必狂烦,也就是《内经》所言:“数则烦心。”但唯有儿童的脉象就应该是数脉,因为儿童体量小、代谢快,所以为数脉。

和数脉相类的有紧脉、促脉和动脉。“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即,紧数如弹跳的绳索,是紧脉;数脉动不动就跳停的是促脉,数脉显现在关脉的是动脉。数脉的“主病诗”是:“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数脉为阳脉,发热通常为数脉,如果是实证就用凉法和泻法,如果深秋肺病出现数脉就是收不住了,要谨慎对待。

大则病进。

李时珍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其中没有大脉。但有浮大、散大、沉大等,总之,大脉为邪气方张,病势正在向前发展。古书说:形瘦脉大多气者死。即,形体消瘦为肉脱,精血不足而脉大,则是气多血少,死。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脉分寸、关、尺,一般以寸为上,以尺为下。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

代则气衰。

代脉是27种脉之一。代脉是什么样呢?“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就是脉动有停顿,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然后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动,叫作因而复动,这基本就是间歇脉了。仲景说:“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这是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脉往回走,过了半天才又前行。我认为这个更严重,表示正气已衰得不成样子了。如果脉结代,《伤寒论》中就是“炙甘草汤”证,属于阳气大衰。

李时珍的“体状诗”说代脉:“动而止中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其中最后一句是说病人有代脉还可以治疗,如果是正常人出现代脉,就跟寿命有关了。大家会疑惑,代脉不就是病脉吗?正常人的寿命和代脉是什么关系?其实是这样,代脉是病脉,而正常人出现的与寿命相关的代脉指规律性代脉。即,脉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五十动而一息,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五十下之间如果出现一次代脉,寿命就出问题了——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只要身体一脏之气衰退,就会出现他脏之气代至的现象。

后面李时珍又说:“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脏绝,四年之后多亡命。”就是脉动五十下没有停顿,身体没病。如果五十下中间有规律性停顿,就有定数在里面了,具体来说,就是四十下一停就是一脏已绝,四年之后大多命绝。所以说,脉跳不规律还不可怕,怕的是规律性跳停。

细则气少。

细脉则意味着其气衰少。细脉的“体状诗”是:“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脉经》说:“细为血少气衰。”有此证则顺,所以倒不必怕细脉,吐衄得沉细者,是不会出现坏病的。且忧劳过度者,脉亦细。

现在很多人有细脉,但细脉和微脉,这两个脉不太好辨别。我们经常说细微,但细脉和微脉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脉。细脉就是像把到一条小丝线,所以细脉绝对是血虚。而微脉则是气虚,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就是你把上去脉似有如无,甚至全然没有。其“体状诗”是:“微脉轻微潎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微脉是阳弱,细脉是阴弱。其“主病诗”是:“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这一定要细细体会,因为细脉和微脉完全指代的是不同的病、不同的方子。有人问:微脉的话,是不是要死了?那倒不是,主要是气动不起来,气虚者,如果吃对了药,脉就起来了,就没有问题;如果没起来,就真的没治了。

涩则心痛。

涩脉最主要的特点是:“细而迟,往来难。如轻刀刮竹(这声音多难听),如雨沾沙(这具象多么美妙)。”其“体状诗”说:“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其“主病诗”是:“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

浑浑革至如涌泉。

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为病势正在进展,且有危险。这里指的是革脉。革脉:弦而芤。仲景曰:“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妇人半产漏下。”《甲乙经》说:“脉来混浊,革变急如涌泉。”其“主病诗”是:“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即,革脉就好比按在鼓皮上,外面硬里面空;既像芤脉又像弦脉,但主证是寒证、虚证。女人有此脉,是流产和崩漏;男子有此脉,是血虚和梦遗。

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这句是说,有种危重病人是脉来隐约不现,而脸色极差,其脉绵绵(三至以下),微细无力,又突然有弓弦猝然断绝之象的,就是气血已绝,生机已断,就是死脉。

这里的“绵绵”,指迟脉。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其“主病诗”是:“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即,迟脉主五脏病,且多痰,并且要详察有无肿瘤癌症。有力而迟是冷痛,迟而无力一定属于虚寒。

其实,真的学好了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你会是一个能体察万物的诗人。比如他的“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都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关于滑脉的“主病诗”是:“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畜血,女脉调时定有胎。”滑脉,主阳衰、主痰涎、主吐逆和蓄血,主女子怀孕。它的“相类诗”是:“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四句诗,讲了芤脉的外边实、中间空。所谓芤脉,大家都摸过大葱吧,葱皮是硬的,而里面是软的、空的,就像芤脉,凡是出现芤脉都属于失精亡血。若脉象浮大而迟,则是虚脉。芤脉若皮不仅硬而且弦,则是革脉,而芤脉意味着大失血,革脉则是血虚证,二者脉象类似,但本质不同,用仲景的一句话解释得更清楚:“弦则为寒,芤则为虚。”即弦革脉是寒实证,芤脉是大虚证。也就是说,李时珍的“相类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表现,做了诗意的描述。

在《本草纲目·原序》中有一段李时珍对自己做学问的叙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从小身子就弱),质成钝椎(长大又不太聪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但就是爱看书,学习好比吃最甜美的甘蔗和饴糖)。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每每有心得处,就记录下来)。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国朝指明朝),注解群氏旧矣(各种注解已经陈旧了)。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其中的错误遗漏有很多,我鼓足勇气立志去改正这些错误和遗漏的地方,这个是说我李时珍干了一件超越我职能的事,本来这该是大学士干的,可他们不屑一顾,所以让我这种小人物干了)。岁历三十稔(花了30年的工夫),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就最后这句“稿凡三易”,就让人佩服不已,一遍遍地修改、抄写,没点毅力做不到,古人的治学精神真的令人感动!

李时珍至今有《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三部作品流传于世,是落榜学子的励志偶像。人,真不能看一时,甚至不能看一世,要看世世。

以上讲了那么多种脉象,脉象要学好,领悟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就可以了,但还是看不了病。所以脉法好的不一定看得好病,要想看好病,还得学《伤寒论》,张仲景强调脉证相合,是看病的真谛。有个案例:已经进ICU的老先生,虽然我没把脉也治好了,但那是建立在多年对《伤寒论》的深入理解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上,老人家是脑瘤手术后一直在输液抢救,出现高热、厌食、呕吐,此时各种药物已经使老人家经脉大乱,此时追着病症治疗,只会越治越乱,而其主证则是脾阳大伤,所以先扶脾阳为要务,而且要大道至简。《伤寒论》说:“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救不得与救得,要看夜半阳气回不回得来)。”又:“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其中,干姜可以扶阳,甘草可以强心、缓急。缓急,在中医里很重要,就是凡是有痛证的都叫急,身体疼的、各种不舒服都叫急,甘草恰巧可以把这个急解了。有人说,那我只用甘草行不?不行,没有干姜的扶阳,人,还是回不来。有人说,那为什么不用附子回阳救逆呢?一是附子重在下焦,虽然回阳之力更大,但病人反应会强烈,又在ICU里,西医不明就里,会过度抢救,会出危险。二是没有把脉,不冒这个风险。所以,精研《伤寒论》,才能救人于水火。

专题篇 解读小康与大同

关于“夫脉者,血之府也”,实际上,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一个大腑,也不能过于充盈,需要有空灵的地方,有空,才有灵。其中,五脏为实,六腑为空,三焦为空,没有这些“空”,生命就不灵动了。所以说,从生命的本性来说,过贪,就损毁生命,凡过贪者,最后都没有好结果。怎么才能不贪呢?贫困,人会贪;那小康了,人还会贪吗?会,因为人还有贫困记忆的阴影,人还想要更多。所以,古代圣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小康,而是“大同”。

关于小康和大同,《礼运·大同》里已经有明确的定义。“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说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了一声。“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英明杰出的人主当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啊!可是我有志于此、心生向往!”

那究竟是个怎样的时代呢?下文先解释了什么是“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已成为私家的。即小康社会,还是以私有为基础的。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因为私有)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也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城外的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人与人之间靠礼义来约束行为。比如用礼义来摆正君臣的关系、让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让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通过礼义来看自己的功过。

由此说来,人的天性在这样的社会里,已经被泯灭,只有靠礼义才能维系,这样的社会并不是好的社会,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在下面有解释。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所以,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也是乱世里出的英雄,他们是按照礼义被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问题上,全部谨慎对待。用礼义表彰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同时,用礼义来判断百姓的过错。刑罚和仁爱,都以礼义为标准,来指导百姓什么是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众人皆视其为祸害。这,就是小康的境界。

因此,在孔子的眼里,小康不是最好的社会形态,还存在着自私和贪念,还要有礼义来约束人性、改良人性。

那么,最好的社会形态是怎样的呢?就是“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这第一句,就与“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有天壤之别。“公”字,上面为“八”,就是“分”;下面为“厶”,就是自己把东西揽在怀里的样子,就是自私。所以“公”,就是抛弃了自私。抛弃自私的结果便是下面所说的: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选拔有贤能的人,讲求信用,修正人与人的关系,使之和睦。由此,人们不仅敬爱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还能使年老的人都能够得到善终,让青壮年充分施展其才能,让少年儿童能够快乐成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句,矜,通“鳏”,指老而无妻者;寡,指老而无夫者;孤,指少而无父者;独,指老而无子者;废,指身有残疾者;疾,指有病者。即,让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和身有残疾或疾病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

“男有分,女有归”,即让男子有职责,女子有夫家。归,嫁人也。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物,人们厌恶它被乱丢弃,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对于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由此,奸诈之心不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人们也无须关门闭户,如此太平、安全,就是“大同”社会。

一个高度和谐、自觉的社会,首先是人心的安定,古人用一个例子就把这件事说清楚了,就是“外户而不闭”,一个能敞着大门睡觉的社会,足以说明人心的安定和富足。当今社会,外界声音嘈杂,但我依旧以这个简单的标准来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安全,哪怕是在言语不通的国家,只要能够敞着大门睡觉,它就是富足而且安全的。

这样的社会是否真的存在过?我们可以看看《诗经》,《诗经》里所描写的社会已有小康和大同的某些样貌。人们每天做的,就是打猎种地,谈谈恋爱,写写诗,哪怕是农民,也会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个人人都能写诗吟诵的年代,一个讴歌生活和美好的年代,至少是走在奔向大同的路上的年代。劳作,是任何时代都要有的,而是否有欢愉的心情、快乐的劳作,才是劳作的真正意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们不再为未来有任何焦虑和担心,才是生活的目的。同时,每个人都有高度的艺术修为和审美,才是一个好社会该有的样子。

唐诗有一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不应仅仅被视为爱情的问题,而是一切不遇、一切错过,都是如此令人绝望。比如,你与灵山法会的错过,你与春秋战国的错过,你与《黄帝内经》时代的错过,你与老子、庄子、李白、苏轼、李清照等的错过,你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乔治·桑、萨特的错过,统统都在这场绝望当中。而一切相遇,都会因为你的局限性、你的不稳定性、你的一己之私虑,而破坏那种时空隔离带来的完美……所以,有种错过,有种不遇,也令人艳羡。

社会的进步与安定于人生命的意义何在呢?一个安定富足的社会会带给人根本的安全感;一个有审美的时代,会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幸福感。由此,人的生命也是安稳幸福的,就这么简单。 vFg5U+tgb9xKCYzPKDkLrqq0exs7pgG4CN1u2AQCsWsO8a2mvVXlbu4Kv9gEMJl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