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黄帝问:到底什么是诊脉?开篇黄帝就直入主题。
岐伯回答: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诊法常以平旦。
平旦就是早晨,人刚刚醒来。《灵枢·口问》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即,阳气尽,阴气盛的话,阴主夜,夜主卧人就会睡着,阴气尽而阳气盛人就会醒来。所以,人的睡眠问题,其实是阴气、阳气的问题。早晨刚刚醒来就把脉,过去是医生被请到家里,而现在没有医生会做到这一点了,所以人要学着自己给自己把脉。
为什么要把这时的脉?
岐伯的回答是:
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
关于这句话有以下几点理解:
(1)这时阴气未动,指阴血未动。不动,则不乱。
(2)阳气出于精明而未散。醒来,就意味着睛明穴已动,睛明穴是膀胱经的起始点,也叫“命门”(和背上的命门穴不同),醒来,就意味着阳气是从目内眦开始生发了,所以,人醒来的第一个动作是“睁眼”。
(3)饮食未进,指胃气尚且安静,一旦进食,肝、胆、脾、胃都要开始运行了。如果醒来以后过了一会儿感觉饿了,也是胃气已动的表现。但是现在很多人不想吃早饭,这也是胆气、胃气不动的表现,也属于“食不下”。脾阳不升,胃气呆滞,人就食不下。没食欲吃不下,还饿得心慌,就是胃弱脾强,即脾运化太快,就会特别容易饥饿,可饭到嘴边,又食不下,或食后胃痛加重,就是胃气弱。这时就会出现小便不利,身子沉重,腿脚无力等。
(4)只要是胃气未动,这时就属于“经脉未盛,络脉调匀”的状态。气血未乱之时,把的是什么脉呢?诊有过之脉。有过之脉,就是指病脉。
大家都说不会把脉,只能感觉到寸口有跳动,那你就先体会这个跳动,然后再体会两边寸口的跳动是否一致,是否有左边脉大或右边脉大的问题;最后再感受寸、关、尺哪一部的跳动有异常,那就是“有过之脉”,再对照脉学里关于脉的说法,就知道自己病在何处了。一睁眼,先把脉,至少也是倾听自己的开始。
这里说一下为什么古代医生能把到平旦脉。古代的医生都是走方医,也叫“行医”,意思是行走的医生。古代都是医生动,而不让病人动。古代人少,走方医走街串巷卖药是可以的,病家把医生请到家里也是可以的,只要多付出诊的费用就可以了。其实,行医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人性化的。走方医的好处有三:一是病人已经有病在身了,你还让他一路劳顿地去找医生看病,只能使病情加重,病人在家里躺着不动相对更放松、情绪更稳定,脉象也更真实;二是医生去病人家里看病,更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观察到病人生活起居的各种情况,这对准确找到病因有很大帮助,因为有些奇怪的病可能真跟居住环境有关(比如装修污染等);三是住到病人家里,不仅可以把到病人真正的脉象,还可以监督煮药过程,以防中间有什么差误。第二天一早,看一眼病人神色就能判断下药是否正确,再把一下平旦脉,就更清楚问题所在了。
现在把不到平旦脉了怎么办?我的体会是,医生最好把两次脉,第一次把脉基本上都属于试脉,因为这时可能病人的情绪还不稳定,医生要做到先让病人平稳下来,到第二次把脉的时候才真相显现,哪儿有病、哪儿没病全显现出来了。
现在把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医院时把的脉“不算数”,因为可能是吃西药或激素后显现的脉象,脉乱且不真实。
有一次,我去医院给朋友的妈妈把脉,那脉象就是危险的“雀啄脉”,这时候就不能把关注点放在脉象上了,而是要通过症状来辨“证”,老人家当时最重要的症状是咳和喘,已经不能躺卧,辨证的要点是用定喘汤还是回阳救逆,最后是用回阳救逆、一剂定喘;脉呢,也从雀啄脉回到正常。还有一个老先生在ICU里,根本把不到脉,高烧、恶心、呕吐、不拉不尿,一片危象。我给老人家送了两服煮好的甘草干姜汤。两天后,症状全解,老人从ICU里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