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这一段有点难度,是属于医生要掌握的。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
岐伯说: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是相反的,有余为精,不足为消。何谓有余?何谓不足?还是举例来说吧。春夏,人迎当有余,却出现了不足;气口当不足,但出现了有余,就是“反四时”。这时,气口有余,就是邪气盛于正气,称为“精”;而人迎不足,就是血气已消损,所以称为“消”。
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根据时令变化,脏气当旺,脉气本来应该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盛于正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邪气盛,而血气消损。也就是,本来秋冬气口应太过,反而人迎太过,则为病。这种阴阳不相顺从,气血不相营运,邪正不相适应而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
人迎和寸口,是病脉,《内经》里给它们起了个新名字,叫“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到现在为止,可以说这部分没人讲得清楚,因为关于人迎和寸口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是指哪儿。先前我说过,最早把脉是把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人迎在颈动脉,寸口在腕部,趺阳在脚面。但扁鹊把脉象定于寸口后,人迎、寸口就不好讲了。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保存脉学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医学经典,其中有关脉学理论及诊脉方法的专论,就有《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论疾诊尺》等篇,内容涉及脉诊方法、时间、部位及脉学的生理、病理变化等许多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脉学水平。关于诊脉的部位和方法,《内经》有“十二经诊法”“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以及“尺肤诊”“色脉诊”“色脉尺诊”与色诊相结合的诊法等。《黄帝内经》中“人迎寸口对比诊脉法”,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及《灵枢》中《终始》《经脉》《脉度》《四时气》《寒热病》《禁服》《五色》等经文中,但是在临床观察上,因为很少有人从这方面讲述清楚,所以解释都有些牵强。
《灵枢·禁服》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左手寸部为人迎(六腑)阳病,阴不荣,叫作“格”。右手寸部为气口(五脏)阴病,阳不荣,叫作“关”。
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按照《内经》的认识,在正常情况下,春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候。反之,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大而数者亦为危重证候。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比如,《灵枢·终始》说:“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脉口就是寸口,翻译过来就是:从脉口、人迎两脉,就可知道五脏六腑的阴阳有余与不足,平衡与不平衡,而阴阳盛衰的道理也就大致如此了。所说的平人就是没有疾病的人,没有病的人,脉口、人迎的脉象与四季相应,脉口、人迎互相呼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搏动而不止。四时冷热虽有变化,脉口、人迎都能各自发挥本能而不相犯,形肉和血气也能协调一致,这就是所说的平人。
这句的主旨就是人迎、脉口都要与四时相应,只要相应,人就没有病。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
而气短的病人,脉口、人迎都虚弱无力,而尺肤和脉象又不相称。像这样的,就是阴阳都不足的征象,补阳就会使阴气衰竭,泻阴就会使阳气亡脱。
关于人迎、脉口,更进一步的解释是:“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翻译过来就是:人迎脉大于脉口一倍,病在足少阳胆经;若大一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人迎脉大于脉口二倍,病在足太阳膀胱经;若大二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大于脉口三倍,病在足阳明胃经;大三倍而躁动的,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大于脉口四倍,而且搏动加快的,叫作溢阳。溢阳是六阳偏盛,格拒六阴,使阴阳脱节,称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名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翻译过来就是:脉口脉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厥阴心包经。脉口脉大于人迎二倍,病在足少阴肾经;大二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少阴心经。脉口脉大于人迎三倍,病在足太阴脾经;大三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太阴肺经。脉口脉大于人迎四倍,而且搏动加快的,叫作溢阴。溢阴是六阴偏盛,不能与阳气相交,称为内关。内关则表里不通,是不可医治的死症。人迎与脉口的脉,都比平常大于四倍以上,叫作关格。遇到关格,死期就很近了。
简而言之,脉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按照《黄帝内经》的认识,在正常情况下,春季人迎脉稍大于脉口脉,秋冬季脉口脉稍大于人迎脉。如果人迎脉大于脉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人迎脉大于脉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候。反之,脉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脉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大而数者亦为危重的证候。
这是以人迎为颈动脉的说法。还有人以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寸口;更有人以寸脉为寸口,以尺脉为人迎。因为《黄帝内经》确实没有说清楚,大家只能自我揣测了。
把脉是心下了然,指下难明。把脉需要用神,所以把脉很累人。有一次,一位妈妈没看住孩子,孩子在楼梯处磕破了嘴,别说家长着急了,我也很难过,孩子妈说能否见一下我,让我摸摸孩子头抚慰一下,我说可以。找了个周末,一家人来了,我一眼就看出孩子爸要寻衅滋事,但确实原因不在我们,所以他一时半会儿也张不开口,孩子妈恳求我给男人把一下脉。
男人万般不情愿又气哼哼地坐在我对面一言不发,一看无法语言沟通,我便直接把脉,说出三条:“第一,你现在满脑子色情但是做不了,即使做,时间短且早泄,即你的性功能出了严重问题。”男人神色一惊,但点了下头。“第二,你每晚做梦,起夜后回来接着做前面的梦。”男人的神色这时已全无先前的愤怒,同时说了一句:“我要付你诊费。”我摇了下手,接着说:“第三,你现在对家庭心生厌倦,如果二胎不是儿子的话,你基本不爱回家了。”至此,男人的怒气全然卸掉了,身子也瞬间柔软了,他说:“这是把脉还是算命呢?太佩服您啦!”我笑着给他开了药,他执意到柜上刷了诊费,我这时便从包里拿出一个一倍诊费的红包递给孩子,说是鼓励他买书的钱。他们执意不要,这时我说了句:“都说我的钱是钱根呢,能生钱,所以一定要收。”这话多体面啊,让人没法拒绝。后来我只要给人钱,都说这句,没有不收的。当下孩子的父亲就说:“哦哦哦,那就收了吧,并嘱咐儿子:‘一定要收藏好啊!’”于是,一场风波化于无形。说这事,是在讲如何做事周全,情商要高,反应要快,不必直面冲突,要让双方都得到尊重和面子,这世上,冤家宜解不宜结,而且要速战速决,不能多浪费精力。
有人问,那些真是通过把脉把出来的吗?真是。早泄、睡眠障碍,是绝对可以通过脉象诊出来的。而第三条,如果你把的人多了,也是可以把出来的。脉象,不仅是身体五脏的外显,也是人精气神的外显,对生活现状的迟疑与厌倦,照样可以在脉象上有所表现。
现今,脉诊课很少有人讲得好,真正要学还得精研《黄帝内经》《难经》,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理论学通、学好后,找个老师去跟诊。
在我看来,看病和诊治过程,是一种有成就感的人生享受,是参透人间百态的一个过程,是让自我成长的一次机会。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写得特别好,每每读来,感激涕零。凡立志做一个医者的,一定要好好学习并牢记这一篇。
其中一段这样写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凡大医治病,首先要有大慈大悲的同情心,发誓救度众生的痛苦。
先说发心和誓愿,无发心和誓愿做不得大医。大医原本就不为糊口,而是为救助众生,发心越大,成就越高。孙思邈是儒、释、道皆通的大家,其发心和誓愿也就与众不同。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如果患有疾病来求救治的,一定不可以计较病家的社会地位高低、富有还是贫穷、年龄大小、相貌美丑,无论是冤家还是亲友、汉人还是夷族、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都要一视同仁,全部当作至爱亲人来对待。
即,大医,不得有分别心。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医生也不可以瞻前顾后,只考虑自己的吉凶,而不敢用药,只知道维护、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看到病家的痛苦、烦恼,大医就好像自己感同身受,从心底里深深地凄切悲怆,也不能以路途艰难险阻、白昼深夜、严寒或酷暑、饥渴与疲劳为借口,一心只想去救治,不能有没工夫、钱少就不去这些念头。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像这样才是百姓的大菩萨,反此道行之的,就是生命最大的戕害者。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从古至今,有贤德的医生给人治病,多用生命活体来救病家的危急。虽然说牲畜的生命低贱,人的生命贵重,但从爱惜生命的角度说,人和牲畜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损害他者,以利益自己,动物尚且害怕这种情形,更何况是人!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用杀害生命,来延长和救治另一生命,这远离了生命的本义。所以,我现在的方剂中不用生命活体做药材,就是出于这样的心念。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但像虻虫、水蛭之类,市场上有已经死去的在卖,就买来入药,不在这个规定范围之内。只有毛鸡蛋,其实也是生命,但因其混沌未分,除非特别重要、危急的当口,万不得已而用之。能完全不用虻虫、水蛭、毛鸡蛋等的,是真正的大德医者,这是我目前达不到的一种境界。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那些患有疮痍、下痢的,恶臭污秽,不堪入目,所有人见了都心生厌恶的人,大医还是要发出惭愧、怜悯、忧愁和照顾安抚之心,不可以存有一丝一毫厌离之心,这也是我的志向和意愿。
那一个真正的大医是什么样的呢?他接着说: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大医的形象,是以澄静的神明反观内视,远远望去,就庄严肃穆、慈悲安详、不卑不亢。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大医给人看病,要至意深心,详细考察表征迹象,不得有一丝一毫的过失,开药下针,不能有丝毫偏差。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虽然说救病人越快越好,但最重要的是事到临头头脑清楚,慎重分析症结所在,周密地思考对策,不能在病家的性命安危之上,草率地逞能、贪图快速驱病来沽名钓誉,这是非常不仁道的做法!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医生到病人家里,纵然满目都是身穿绫罗绸缎的女眷,也不能左顾右盼;哪怕旁边有动听的音乐,也不要表现出享受的神色;哪怕不断端上来山珍海味,食用时也不要有滋有味;哪怕摆满美酒,医家也要视若无睹。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家中有人在生病痛苦,满堂的人都快乐不起来,何况病人的痛苦,片刻不能脱离,而此时医生若安然欢娱,傲然自得,这是人神都认为无耻的行为,也是至性至善的人所不能做的事情,这也是“医”的本意。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医生的准则是,不可以在病家面前多言多语、与病人调笑,不能不负责任地随便言语,更不能随便谈论是非,比如不要说前面医者的坏话,如此随便议论他者,以炫耀自己,而诋毁别人,也是可耻的。还有人,曾偶然治愈了一个病人,从此时刻挂在嘴上,且骄傲地昂头仰脸,目中无人,这些都是医生的膏肓不治之病。
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评价别的医生,也不要评价别的医生开的方子,这是一个医生的自律。从你找我的这一刻开始,我只按我的脉象、我的思路去治病。不能靠诋毁别人而拔高自己。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
所以医生不可以凭着自己的特长技能,一门心思谋取财物,而是应该发起救济苦难的心愿,在冥冥的轮回道上,也因为自己做了好事而心里踏实、感恩多福。更不可以因为病人有钱,就开出用珍贵药材的处方,让对方难以办到,以显示自己的功夫技能,这,也不是忠厚宽厚之道。
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因为我一心想救苦济世,故而来说这些琐屑的事,希望学医的人不要因为言语的粗鄙而瞧不起我的忠告。
总之,大医要医术精,且心意诚,以救苦济世为己任,如此才是苍生大医。凡医者,都要有如此的追求和作为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