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良好的身心状态,才有充足的自控力;从训练大脑开始,学会创造条件,提升专注力。
从而愉快地自控吧。
很多人说到自控和意志力,往往会把它们看作是道德问题,比如说一个人意志力薄弱,人品太差。粗暴归因后,我们既看不清楚自控到底是怎么回事,又会给自己与他人带来巨大的压力,于事无补。他们往往忽略了:自控需要良好的生理基础。
我们都知道,关于自控力,最重要的常识是:自控力是有限的,不过能像肌肉一样得到训练。
既然自控是大脑内部极具耗费能量的一项活动,回归到自控本身,就会发现自控与大脑、身心状态密切相关。如果身心状态良好、大脑有序工作,自控力就有了生理上的资源支撑。具体怎么回事呢?
在《让大脑自由》一书中,美国著名的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博士为我们介绍了大脑的结构。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大脑分成三个部分:蜥蜴脑(脑干部分,也称作本能脑)、杏仁核(丘脑,位于大脑的正中心,亦名情绪脑)、大脑皮层(强大且“人类特有”的大脑,每个区域都是高度专门化的,比如记忆区域、视觉区域、语言区域等)。科学家常用“大脑三位一体学说”模型(如下图)描述大脑的总体组织结构。
我们的三个大脑(摘自《让大脑自由》)
前额叶皮层(前额皮质)是随着人类进化在大脑内唯一一处新增物。在《自控力》一书中,斯坦福大学的神经学生物学家罗伯特·萨博斯基(Robert Sapolsky)认为,对现代人来说,前额皮质的主要作用是让人选择做“更难的事”。
以下是两个方面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了解前额皮质的重要性
前额皮质并非挤成一团的灰质,而是分成三大区域,分管“我要做(左边区域)”“我不要(右边区域)”“我想做(中间靠下的位置)”三种力量。
前两者主要控制“做什么”“我要做”,处理枯燥、困难或充满压力的工作,比如一个文科生刚开始接手财务,做资产负债表,相当枯燥而乏味(虽然做完后挺有成就感的);“我不要”能克制一时冲动,比如面对不靠谱的人做的离谱事,忍耐一天不发火。
“我想要”会记录我们的目标和欲望,决定自己“想要什么”。这块的细胞越活跃,一个人的行动力、拒绝诱惑的能力就越强。如果加以有序、循序渐进的练习,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
做任何一件事情,无论是自控还是失控,都会启动大脑的不同部分。
因此,一个人想要自控的话,
首要的是三脑互相协作,别总是发生矛盾。
就目前我所了解到的,冥想是“打通”三脑的少有方法,建议试一试。
其次,多训练大脑皮层的部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如何让大脑更好地为你工作?《让大脑自由》中提到了释放天赋的12条定律。
定律1:越运动,大脑越聪明
定律2:大脑一直在进化
定律3:每个大脑都不同
定律4:大脑不关注无聊之事
定律5:短期记忆取决于最初几秒间
定律6:长期记忆取决于有规律地重复
定律7:睡得好,大脑才会转得好
定律8:压力会损伤你的大脑
定律9:大脑喜欢多重感觉的世界
定律10:视觉是最有力的感官(我们用来看世界的,不是眼睛,而是大脑)
定律11:大脑也有性别差异
定律12:我们是天生的探险家
这12条定律中,最该引起我们注意力的是“定律2:大脑一直在进化”。
或许有人会联想到,进化不是需要很多年么?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整体大脑的更迭确实需要漫长的历史;对于每个人来说,大脑每天也一直在“渐进式进化”。这种进化,未必像物种进化那么明显,但对于我们来说,依然会带来很多不同。
了解大脑的“用进废退”原则
提到大脑的进化,有一种容易理解的说法是“用进废退”原则。
因为工作太无聊,无法更多地激活和锻炼脑细胞,大脑用得少,所以废得快。下面是一则来自新华社的短消息报道,是有关大脑“用进废退”的有力佐证:
一份无聊工作“谋杀”的不仅是时间,可能还有脑细胞。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工作性质和环境会影响大脑的认知能力,如果长期从事枯燥无聊的工作,大脑因缺乏刺激和挑战而退化的概率会增加。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大约5000名中年职场人士的工作情况,并测试了他们学习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包括完成任务,管理时间、关注力、记忆力等。结果显示,工作的复杂程度越高,即不断学习新技能、应对新挑战的需求越高,人的大脑认知能力会随时间推移变得越强。对女性而言,情况尤甚。
研究牵头人约瑟夫·格日瓦奇博士说,这一结果印证了大脑“用进废退”的理论。此外,这份发表于美国《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上的报告认为,肮脏、受污染的工作环境也会导致大脑的认知力下降。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所谓“认知反应的丧失”,是由于神经元不像年轻时那么健康了,变得僵硬了,所以才会听不到、看不到,或者尝不到味道。简而言之,大脑也像“自控力肌肉”一样,用得越多,锻炼得越发达,如果不练就容易萎缩。比如查理·芒格——世界公认的智者,1924年生,直到现在,每天都手不释卷,从不曾停止看书、学习,掌握了近100种思维方式,精神状态不输年轻人。
相对之下,我的爷爷今年才80多岁,看上去却年迈苍苍,压根提不起精神头,每天只能看看电视。爷爷前几年还是很有精神劲儿的,但大家心疼他,怕他累,不让他多干活,劝他歇歇,结果一辈子习惯干活的人一下子闲着没事干了,又缺少其他“精神食粮”的输入,状态明显垮了,老态立马显现。
哪怕年过古稀,如果能刻意训练大脑,即使是做成语快答题,也会锻炼大脑的神经元,“运动运动”。
首先是大脑爱走神
由大脑的“用进废退”原则,你会发现“人脑像一位求知欲很强的学生”。如果你创造条件,利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它变得忧虑,它就会变得忧虑;训练它专注,它就会越来越专注;训练它自控,它就会越来越擅长自控。而且,这一训练会变成习惯,形成势能与力量,得以重塑大脑。
比如很多人渴望专注,从微信等即时工具中将自己的注意力解放出来。于是,我们会选择关掉微信,但大脑构造决定了我们会不断地在不同的注意点间迅速切换,跳来跳去的,走神依旧频繁,大脑无法长时间保持专注,让人很苦恼。
虽然如此,走神也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走路时看手机,如果太专注,我们可能关注不到路上潜在的危险。而走神时,我们会下意识地扫描周边环境,发现周边环境的变化,适应环境,做出反应。
你可能会问,如果我告诉自己不要走神,行得通吗?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更糟,你满脑子都是走神的事。还记得“白熊效应”吗?不要想白熊,脑子里却清晰地呈现了白熊。当被迫不去想时,想这件事的概率反而提高了。
“人脑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着的神经元网络组成的。也就是说,每一个神经元都与其他神经元相连接。只要有一个神经元被充分地刺激,就会刺激或者抑制与它相连的那些神经元,而这种‘激发’会扩展到整个神经元网络中。”(《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
其次是建立内在的秩序感
既然走神是大脑必然的选择,工作又需要专注,那我们该怎么办?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将没必要存在的、让你分心的东西拿开,不留干扰物,给自己的办公地点创造条件。
最近我跟朋友梅子一起住,她曾在某大型企业担任数十年的现场管理负责人。因为她的认真,曾被日本人表扬,老板派她跟着很多比她自己高出许多级别的高管一起到日本学习“5S现场管理法”。回国后不断带项目组,帮助企业与员工养成“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的好习惯。
慢慢地,职业习惯变成了个人习惯。她一到我家就开始收拾,等我回家一看,感觉自己换了一个家似的。这些天,她每天拖地、整理桌面、用巴士消毒马桶……每次我一回房间,发现自己乱放的东西都被摆得整整齐齐,心里有点怪不好意思的。但,每次回到家真的很舒心、很清爽,视线中没有什么分心的杂物,难怪断舍离这么流行呢!后来,我也如法炮制了。
对于我这个很随性的人而言,虽然很喜欢断舍离,可一直没有做到。看来,要么是缺少一位像梅子这样身体力行的榜样,要么是自己从没有透彻体验到持续整理的好处,所以行动跟不上。说实话,动手将房间整理完一遍,真的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秩序感。
第三个是创造条件,让自己远离失控
办公地点的干扰物,除了那些外物,还有我们常见的电子设备:手机、平板电脑、kindle等。想要专注做事情,可以将它们先收起来,手机放远点或者开到飞行模式,关掉微信等一切提示,电脑断网。如果忽然想起什么事情要做,先敲在备忘录或者写在纸条上,等结束手头上的工作后再处理。
相信我,这么做的效果事半功倍,还能减缓许多不必要的心理权衡与挣扎感。你想,微信电脑端开着,来任何一条消息,你都会忍不住点开看一眼的。于是,大脑就被即时消息、与你无关的新闻、广告等“占领”了,注意力被不重要的东西消耗,一天下来挺累的,渐渐变成了“拖延症晚期患者”。
最要命的,还记得吗?如果你训练大脑专注,它就会变得专注。如果你训练它不断被即时消息干扰,变得散乱、散漫、拖延,大脑就会形成拖延的习惯。而且,大脑也会习惯于越拖越久,不可自拔。
了解这一点,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非要讲自控力的生理学基础了。我们的身心如此相关,知大脑、知自己,从而创造条件,让自己远离失控,愉快自控吧!
总结:
自控的生理基础:如何给自己创造良好的身心状态,远离失控?
既然自控是大脑内部极具耗费能量的一项活动,回归到自控本身,就会发现自控与大脑、身心状态密切相关。如果身心状态良好、大脑有序工作,自控力就有了生理上的资源支撑。
主要和大家介绍了两个方面,分别是:
1、了解前额皮质的重要性,其中包括:
①三脑互相协作,别总是发生矛盾
②刻意训练大脑,防止“老化”
2、了解大脑的“用进废退”原则,其中包括:
①别总告诉大脑不要走神
②建立内在的秩序感
③创造条件,让自己远离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