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GS市的秋,似乎总带着一股怨气,趁人不备,突袭而来。昨天还衣着清凉的路人,今日就得翻箱倒柜,匆忙找出臃肿的秋衣。

天就像挂着寒霜的脸,忽地冷了下来,连风都藏着冰刀,凛冽地从行人裸露的皮肤上划过。绿植上的叶子刚刚变黄,就被无情吹下,散落一地,又被心情不好的风卷起老高,最后凌乱地挤在墙角。

秋和风,都闹起了情绪,仿佛赌气的孩童,想要踢走面前碍眼的玩具。但落叶缤纷的绚丽与肃杀交织的北国风光,也是祖国东北角的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偌大的城区,被一条鹅卵石铺设的中央大街一分为二,这条拥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似一位洞悉所有的长者,不光把地理位置划得清清楚楚,也把贫富差距分得明明白白。

大街被一排水泥石球硬生生地划割成东西两段,西面连着步行街,几经修饰的路面,绝不允许机动车随意“践踏”,然而一旦越过“雷池”往东看去,却有一条双向八车道横亘其外,无论何时都车水马龙,拥堵不堪,那此起彼伏的鸣笛声,也令路过的行人心中莫名烦躁。

沿东段直至尽头,一南一北两条主干道,将行色匆匆的人们带往两个世界。南边灯火辉煌,北边清冷萧条,似乎让人在时光的“过去式”与“将来式”中突然切换。

820路,这趟存在了数十年之久的“爷爷辈”公交,由此始发,由此结束。它也是唯一一趟还能带着“老北头人”一路感受城市现代化变迁的公共交通。

“老北头”这个颇为市井的称呼,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传开的,它代表的是“中街以北”的区域。如把称呼一拆为二,那么“北头”代表的是此处的地理位置,而一个“老”字,则道出了历史变迁带来的无数心酸——斑驳泛黄的墙面;微风拂过便“嘎吱”作响的路灯,还有那些“缺胳膊少腿”的城市基建设施,无不让人感到,这里已是城市中一片被人遗忘的角落。

820路沿途共计三十二站,正好绕着“老北头”一圈,在位于中段的前锋街能卸掉大半乘客。

在当地,人们喜欢说这么一句话:“鸡鸭鱼肉三鲜汤,一顿不吃想得慌。萝卜白菜小米粥,倒也凑合整一口。”

正如俗话所言:“人是铁,饭是钢。”GS市人对美食,那真是一根筷子夹莲藕——钻窟窿打洞想着吃。

自打几十年前,前锋街就是远近闻名的小吃街。实打实的老字号,少说也有十几家,不论早晚,家家都门庭若市,也就是这几年受了“外卖APP(手机软件)”的影响,这里才逐渐变得冷清了些。

不过每逢节假日,仍然有不少人乐意倒腾腿,来寻找记忆中的那口味道。

前锋街呈南北向,打主干道的小吃名声大噪后,各种美食小店又进军到连接主路的羊肠小道里,从高处俯瞰这美食地图,就像带刺的鱼骨。

当年做“吃口”生意的,无不以能进驻前锋街为荣,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如今连主路上的店面都没了昔日的辉煌,更别提这些靠分流度日的小店了。有不少人入不敷出,快没了生存下去的本钱。

秋日进夜,气温又陡降不少,冷风朝家里撵人,更是让前锋街人群稀拉,几乎可以一眼望穿。沿街店铺的老板一个个蜷在灯管下,不停用手机看着各种解闷的短视频。偶有路人经过时,他们会抬起头注视对方,但又很快因对方不停的脚步,失落地埋下头去。偶尔也有几个不甘的老板,卖力地朝人吆喝:“吃点啥,我们店里……”可往往话还没说完,视野中就只剩下背影。

越是这样,进街的人越容易被行注目礼,没多久,一前一后的两位行人,又一次让商贩们直起身子,不约而同地瞧了过去。

走在前面的,是一位年轻女子,此时路上光线昏暗,看不清相貌,但偶尔被微光映出的侧脸,已经颇显勾魂的美丽。

那是一张十分符合中国人审美的鹅蛋脸,高高扎起的马尾随她的脚步有节奏地左右晃动,上身藏青色的紧身小西装,勾勒出婀娜曲线,下身配套的西装裤,又恰到好处地显出高挑匀称的身材。她脚下的尖头细高跟皮鞋敲击着地面,发出急促的“嗒嗒”声,不管旁边的小贩怎么招揽,她始终没有回应,只顾低头前行,仿佛心事重重。

紧随其后,距她一臂之遥的是一位与之年纪相仿的魁梧男子,此人仪表堂堂、身形高大、身躯壮硕、步履稳健,和女子不同,对旁人投来的目光,他会貌似不经意地短暂对视,这也让好奇的人趁机看清了他的相貌:一头短寸根根直立,好似钢针一般。额头宽大、剑眉星目、鼻梁高挺、嘴唇厚实,淡淡的络腮胡衬着硬实的下巴,显得此人刚强有力。五官与魁梧的身材都比例协调,颇有一种不怒自威的刚猛男性气质。

在外人眼中,两人绝对是郎才女貌,单从这两人的模样看,人们多半会认为,这是一对情侣在闹别扭,姑娘生气走在前头,男友努力在后边追赶。可事实上,这二位之间并不存在什么私情,来这里更是别有所图。

步行到前锋街北段,能瞥见一条挂着霓虹灯牌的胡同,名为“老铁巷”,这个“老铁”与如今网上张嘴就来的热词是两码事。当地老辈喜欢给某某行当起个诨号,比如说“馒头铺”,就被叫作“发面”,熟人相遇,道一句“我去买二两发面”,便心头有数,这是买二两馒头的意思。

往前数上几十年,谁家日子都过得苦,那年月“砸锅卖铁”绝不是什么玩笑话,要是家里锅烧穿了,没办法补锅底,那么唯一的法子就是砸掉,去铁匠铺熔了做个新物件,又或者直接卖给铁匠铺,换些散碎票子。

在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别说扔东西,老百姓不把铁器用废了,都不会想着再循环。送到铺子里的铁器,也都是不堪再用的“老铁”,久而久之,“去铁匠铺”便被当地人形象地叫作“换些老铁”。

顾名思义,“老铁巷”曾经是当地铁匠铺扎堆的地方,只是随着时代发展,这些行当早已不复存在,唯一留下点痕迹的,就剩下这块后人挂起的灯牌了。

年轻女子的脚步终于停在了巷口,男子也跟了上来,两人并排站在不停闪烁的LED灯下。

“到了,就是这里。”女子开了口。

“师姐,这是什么地方?”男子有些发蒙地四处看看。

“师姐”抬手看了看腕表:“我预约的时间马上到了,回头再跟你解释。”说完,她便径直朝巷内走去。

男子一边跟,一边好奇地打量着这条巷道:此巷宽度最多可容四人并排,由于巷子弯弯曲曲,又没有路灯,大晚上也看不出有多深远,巷子旁有零星几家小炒店亮着灯箱,经营的大多是炒饭、炒面、汤饼这种随处可见的廉价快餐。店与店中间,偶尔会夹杂一两家烟酒小卖部。

迎面走来的三两食客,也都是举止随意,衣衫陈旧。他们或勾肩搭背,谈笑自如;或拎着酒瓶,面红耳赤,步履蹒跚,瞧着多少有几分寒夜失意人的意思。

男子正琢磨这里到底是个什么地方时,前面的女子却在拐弯尽头的饭店门口停下了脚步。

这是一家两层的酒楼。一层是开放式门面,有百十平方米,透过玻璃幕墙可以看到,店内只有三两食客,每个人都端着瓷碗,唏哩呼噜地吃着面条。

正在此时,一个系着围裙的中年男子从店内走出,他约莫四十岁的年纪,中等身材、四方脸,兴许是常年烟熏火燎的原因,他的皮肤显得很粗糙。

因为上了年岁,他鬓角微秃了些,眉毛倒是浓黑而整齐,双眼则深深地陷了进去,看上去有些睡眠不足。发现二人站在门口,他礼貌性地勾起嘴角,露出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

青年男子以为对方是出门迎客,毕竟一路走来,他们已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然而对方只是笑笑,便走到了店门旁,将那个闪烁着“不罪不归大食堂”的招牌熄灭,点亮了旁边那块“深夜面馆”的灯箱。

“一个店,白天晚上还挂着不同的招牌?”青年男子正要问出口,一个酩酊大醉的皮裤男,却从旁边摇摇晃晃地插了进来。

“这么大的饭店,晚上就只卖面?够本钱吗?”皮裤男身材消瘦,留着一头中分披肩发,明明还没到穿貂皮的季节,他愣是把一件明显不合身的貂皮大衣搭在肩上。也不知是衣服太沉,还是那堆骨头架压根不扛重,本就不高的身子,又被硬生生地压下去半截,让他看起来活像个《魔戒》里的霍比特人。

围裙男先朝皮裤男弯弯腰,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我也是刚来不久,这是我们老板规定的,晚上八点之后只卖牛肉面。”

兴许是发现有漂亮女士在场,皮裤男借着酒劲想表现表现,他冷哼一声,掏出一沓人民币在手中摔了摔,嚷嚷道:“哥们儿不差钱。瞅着这胡同里头就你们家门脸大,哥们儿刚喝完人头马,就想吃口贵的,你居然告诉我,你们晚上只卖面?”

青年男子却不在意皮裤男耍宝,他的注意力全被围裙男脖子上那道弧形刀疤吸引了,从伤口处隆起的疤痕不难看出,这位的脖颈曾被极其锋利的锐器割开过,刀口多呈直线状,类似这种绕着脖颈半圈的弧形伤口,通常只会出自本人之手。

青年男子也是习武之人,各种伤疤形成的原理他多少有些了解。此时,青年男子坚信自己的判断,眼前这位系着围裙,看起来甚至有些腼腆的中年男子,绝对是位深藏不露的狠角色。 tMncpRB6XypEiv2nxI1beO1B+kWZeUo1UgYUNhzDteDd6lUjgYKMB+sYPvBeF5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