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探寻孩子内心最真实的世界

孩子的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环境中大部分事物的看法均直接或间接来自家长。以下的情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的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吓唬孩子:“再偷偷吃糖,就带你去牙医那里给牙齿钻一个洞!”小朋友没有分辨真假的能力,他们只会坚定地相信爸爸妈妈说的都是真的。这时,他们心里就会种下第一颗害怕去医院看牙的种子。

另外,孩子看牙时觉得不舒服,有些家长因为心疼,在面对亲朋好友时会大肆渲染这种疼痛,让他们知道孩子有一个“痛苦”的经历,以求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同时也想借此提醒别人注意口腔健康,预防蛀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别的孩子听到某哥哥、某姐姐看牙时的“可怕”经历,就会很容易将“看牙”与“恐怖”画上等号。

也有很多家长自身牙齿不好,很害怕看牙,同时他们对孩子的问题很敏感,带孩子看牙的时候,往往忍不住反反复复地追问医生:“孩子会不会很痛?”“孩子要不要打针?”这时孩子会比大人更加紧张,他们会很敏锐地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捕捉到危险的信号,从而产生抗拒就诊的心理。

“我不要拔牙!!”如果家长越硬拉着孩子上牙椅,孩子的抵触情绪越大。此时进行口腔治疗是不合适的。因为在治疗的过程中,孩子的反抗动作可能会对他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有些孩子没有受到过看牙的“恐吓”,也会对“看牙”产生恐惧的心理,一方面源于从出生到懂事要定期被“白大褂”扎针(接种疫苗)的经历,因此,只要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很容易联想到疼痛;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医院的环境布置都未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就诊环境布置得过于冰冷。再者,病人多,医生工作压力大,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哄孩子。冰冷的环境,严肃的医生,都会加重孩子对看牙的恐惧。

另外,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得孩子在牙齿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敢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怕家长责备,拖久了,长了满口的蛀牙,原本可以简单处理的情况被拖成了需要多次进行的根管治疗。艰辛的治疗过程很容易消磨掉孩子和家长的耐心,家长经过几次这样的折腾后,会认为孩子是无法配合医生治疗的,既然乳牙迟早要换,那就随他去吧。最后导致孩子的牙齿问题愈发严重。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儿童口腔科情况:全国儿童患龋率不断攀升,患龋最小年龄也不断拉低。

1.我们可以做什么来改变现状

预防胜于治疗,要摆脱儿童看牙难的困境,首先,要引导家长走出“乳牙不需要治疗”的误区,让家长明白,一口健康的乳牙是口腔健康的基础。而且,如果让孩子在第一颗乳牙萌出的时候就学习刷牙,并且定期进行检查和清洁,涂氟,窝沟封闭,孩子长蛀牙的风险肯定会被大大下降,也就不需要经受牙痛和治牙的痛苦。这是牙医扭转家长对看牙的错误认识的第一步。目前公众对口腔健康的重视与日俱增,这与广大口腔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其次,要改善就医环境,把冰冷的口腔科诊所变成充满童趣的“游乐场”,把严肃的牙医和其他工作人员变成可爱的朋友。医生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掌握安抚孩子的心理学知识。安抚孩子不光要有耐心,同时还要有策略、技巧。除了心理学知识的加持,我们还要时常把孩子们邀请过来扮演“小牙医”,让他们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学习爱牙知识,熟悉看牙环境,这样他们对于看牙的恐惧必定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最后,还需要把家长变成我们的好助手。在就诊前耐心地和家长沟通,获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保障治疗成功的第一步就是给家长发送就诊须知。一般是一段预先录制的视频,这段视频主要是让孩子明白他们要去的口腔科诊所不是一个“恐怖”的地方,而是一个如游乐场一般,能给牙齿“拍照”“抓牙虫”的地方,让孩子事先有心理准备。第二步是发送简约文字版的家长提醒,主要内容是孩子的就诊流程和给家长的引导建议。在看牙的时候,孩子需要与家长短暂地分离,希望家长能够耐心引导孩子更加配合,让医生能更高效率地开展治疗。第三步是要在就诊前及时通过电话和短信提醒家长就诊时间,避免家长因为工作忙而错过了预约时间。医生和助手除了在治疗时要注意安抚孩子们的情绪外,更要懂得察言观色,了解家长内心的焦虑,并及时送上安慰。就诊结束后及时发送随访注意事项,并及时接听家长的咨询电话,这能大大地减少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付出,家长也一定会重视孩子的口腔卫生问题,孩子的牙齿也会越来越健康,儿童看牙难也不再是家长和医生的困扰。

举个例子:

医生在给孩子做检查的过程中,妈妈突然问了一句:“医生,我家孩子的牙齿是不是烂得很严重呀?”医生:“还好。”这时,可以看到孩子精神开始紧张起来。此时助手要安抚鼓励孩子。

妈妈又问道:“医生,这个牙齿要不要拔掉呀?”

医生:“不用的。”

家长在旁边默默地说:“那还好,如果要拔牙一定很痛。”这时能够看到孩子眼眶已经湿润,手也开始握紧,嘴巴开始不自主地用力想要闭上。

助手只得停下来对孩子做行为引导。孩子好不容易放松一些,可令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妈妈说:“宝宝,你不疼吧?医生你要轻一点呦,不要弄疼他,他很怕疼的。”医生只能默默点头,这时助手走到家长身边,请家长到候诊区休息。妈妈离开时跟孩子说:“宝宝不用怕哈,今天不用拔牙,妈妈在外边等你。”孩子一听便“哇”一声哭出来了。这时妈妈还很不耐烦地说:“告诉你不用拔牙,也不会疼的,你还哭什么?”接着又跟医生说:“医生,我都说我必须要在这里看着,那样孩子才能配合……”

上述场景,相信同行朋友们并不陌生。

就诊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绝大多数都是前期沟通不到位造成的。遇到这种情况时,医生通常会再次和家长进行沟通,但是这个时候的沟通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无效的。因为初次沟通不畅,导致多数家长误解,从而会在二次沟通时无意识地带着情绪,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医生的很多言语解释在家长看来都是在为自己的“无能”辩解,显得特别“苍白无力”。如此一来,前期的行为引导以及安抚工作也只得以失败告终。所以,医生提前做好与家长的沟通非常重要,必须提前告知家长:在诊疗前助手会对孩子作行为引导,家长最好在候诊区等待通知,这样才能高效完成检查和治疗。通常情况下,助手提前与家长做好沟通之后,95%以上的家长均表示能理解并配合。如果碰到非要进入诊疗室不可的家长,助手也会提前和家长沟通:在给孩子作行为引导的过程中,家长切记不能进行语言和行为上的干预,并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然可能会影响医生的看诊进度,甚至导致治疗失败。做到这些之后,给孩子看牙及治疗的过程就会变得非常高效。当这样的方式程序化后,从前台到后台的看诊全流程就流畅起来。这也就是门诊可以在仅用少数助手的情况下,一天可接诊上百名牙患儿童的原因。

2.怎样让孩子的首次看牙体验变得愉快

孩子的第一次看牙体验愉快,第二次便会主动让爸爸妈妈带自己去看牙。反之,如果孩子的第一次看牙体验非常糟糕,那么他肯定不愿意去看牙了,哪怕连哄带骗被带到诊所,也不会很好地配合牙医接受治疗,牙医亦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孩子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很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使得牙齿情况愈发糟糕。有的家长甚至还会投诉牙医不够专业,没能把孩子牙齿问题解决好。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此,确保孩子拥有良好的初次看牙体验非常重要。

医生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外,还需要不断学习如何引导各种性格类型、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行为。安抚孩子不光要有耐心,同时还要有策略和技巧。常言道:“术业有专攻。”我们在工作之余,常常跟儿童心理教育相关专业人士、婴幼儿相关机构的老师接触,虚心请教、学习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沟通,包括如何正确地奖励孩子,以及奖励的方式、时间等。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把学到的相关专业知识,融入工作中。在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我们想方设法消除孩子对看牙和治牙的恐惧,使孩子能开心地看牙和治牙。

就诊须知

带领孩子熟悉环境

强制孩子进行牙齿治疗实属下策,这会使得孩子对治牙的恐惧进一步升级,并且还会“传染”给其他小朋友,加之父母不时地“恐吓”——“不好好刷牙,就要去找牙医拔牙”,便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除非是孩子的牙齿必须立即接受治疗的特殊情况,否则最好先让孩子熟悉环境,做好行为引导,在孩子愿意看牙之后再进行治疗,这能确保孩子拥有良好的首次看牙体验,帮助孩子及时解决牙齿问题,让孩子愿意定期看牙,并养成爱护牙齿的好习惯。

我们可以录制一些门诊环境的视频。在就诊前,发送视频附加引导建议给家长,让家长和孩子一同观看视频,通过趣味性语言向孩子介绍,让他们明白要去的牙科诊所不是一个“恐怖”的地方,而是一个如游乐场一般、能给牙齿“拍照”的地方,让孩子先有心理准备。接下来,再发送就诊须知单独告知家长相关注意事项。

就诊须知可设置成简约文字版、录制视频版或者是创意话剧版。每个门诊可以录制有自己门诊特色的就诊须知视频。主要是让家长了解门诊的特色和优势、孩子的具体就诊流程、家长在孩子看牙过程中该如何配合医生等。特别要向家长强调,切忌提到一些会让孩子害怕的敏感字眼,医生需要家长和孩子“分离”的时候,家长需要理解并配合等。

有效的行为引导,能让孩子在就诊前消除对看牙的恐惧感,当然这也需要助手们的耐心陪伴。

孩子:“姐姐,我要看奥特曼……”

助手姐姐:“好的哦,诶?这个是不是戴拿奥特曼!”

孩子:“不是的!这个是迪迦奥特曼啦!”

助手姐姐:“那迪迦很帅呀!他头上尖尖的地方是不是他的绝招呀!”

孩子:“是的哦!他头上能放出必杀光线……”

小孩子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TGKzVBk2YuNS9foHAwnyngSxFXmNMVSkbYngsiyH/Apffy2OyFleO9XsdQCEldG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