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儿童医疗服务安全管理,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临床诊疗安全问题和常见突发急症的急救处理。遵循医疗安全行为准则,是对每一个医学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古人云:“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非轻。”我从医以来,时刻不忘老师们的教导,敬畏生命,尊重他人价值,守护他人健康,把救死扶伤、道济天下作为从医的行为准则。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作为医生,仅仅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需求。这些年来,除了保障医疗安全,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和环境安全的保障工作中。因此,我在本书中用了大量篇幅,讲述关于环境安全、服务沟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我自从主持儿童口腔科专科门诊工作以来,就对环境安全、服务沟通安全的细节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重视,两者均是医疗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家长是敏感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守护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更重要的是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服务沟通安全,是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钥匙”,我们要扮演好“家长”和“孩子”的角色,应怀着同理心,融入他们中间,注重和他们的平等沟通与情感交流。只有两者形成安全管理的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医疗纠纷。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发现医疗安全隐患时刻伴随着我们,除了不可预测的医疗技术安全隐患外,更多的是服务沟通不畅造成的安全隐患。该怎样和家长、孩子沟通?他们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会有不满?是否带着情绪而来?这些已成为我评估是否存在诊疗安全问题的要点。
如果医生被孩子的情绪问题误导,与家长、孩子没有做好安全沟通,往往导致医疗纠纷。一旦医生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家长,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时刻牵挂在心,紧绷的神经难以放松,情绪激动在所难免。
从医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就更有感触:如果没有冷静地了解清楚孩子当时的情绪,也没有和家长做好安全沟通,万一做出错误的诊断治疗,那么,最后的受害者只有孩子。作为医生,我们这时候难辞其咎,而这已经不只是孰是孰非的问题了。
由此,我萌生了整理、总结这些年的临床经验与工作教训并编辑出版的想法,一是提升自己,二是希望能和同行们交流,供大家剖析和借鉴,实现少走弯路、规避风险的愿望。但又顾虑到自己能力有限,久久未敢落笔。
直至2022年,在广东省民营牙科协会儿童牙科与健康教育分会的年会上,我终于鼓起勇气,将自己的想法向欧尧会长说了。欧尧会长十分关心临床和基层医生的成长,在听了我的想法后,不仅支持,还对我说,现在儿童口腔科服务正在兴起,很需要这样的书刊与资料,将相关临床经验与工作教训编辑出版很有意义。欧尧会长主编过杂志,出版过许多著作,经验丰富,他向我介绍了整理和编写的注意事项与方法,希望我用心整理总结,争取让本书早日出版与同行分享。值此机会,我深深地感谢欧尧会长对芽芽口腔团队的关爱与支持。
本书内容是笔者在工作中的一点粗浅体会,仅作相互交流分享,如有廖误,欢迎同行指正。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我国儿童口腔医学研究泰斗,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理事长葛立宏,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审阅了我的书稿,提出了极为宝贵的修改意见,还为本书作了序,对我有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作用。我万分感谢葛教授!
刘丹
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