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传递有“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的思想,奠定了中医舌诊的理论基础。至汉代名医张仲景被尊为“医圣”,他已把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病人胸满,唇萎舌青……为有瘀血。”就是把舌青作为诊断血瘀证的依据。又如《伤寒杂病论》中载“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就是根据舌上的白苔滑,而把此时的脏结证辨认为里阳虚衰、元阳不振、病邪内结已深,故认为难治。书中的条文如“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等,则是把舌象作为辨证处方的重要依据。
到了宋代的《敖氏伤寒金镜录》则是一本把舌诊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的诊断学著作。书中把伤寒病及内科杂病中出现的一些病理舌象和脉象结合起来,阐述这些证候的病因病理,用在临床上确定治疗方法、处方用药及推测预后,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图并见的舌诊专著。
此后,望舌诊病代有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发展迅速,在温病的诊治过程中,医家认识到舌诊与脉诊互参,对温病的辨证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提高对疾病辨证施治的准确性。如明代医家王景韩在《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清代吴坤安在《伤寒指掌》更是认为舌诊优于脉诊,谓“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必形于舌,故辨症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此要法也”。清代杨云峰在《临证验舌法》中也说:“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历代医家对舌诊都推崇备至,望舌诊病法愈来愈受到医家的重视,继续出现了很多图谱式的舌诊书籍,如明代申斗垣所著的《伤寒观舌心法》、清代张登的《伤寒舌鉴》、清代王锡鑫的《活人心法·舌鉴》、梁玉瑜的《舌鉴辨证》、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等。都认为望舌辨病,客观可靠,一目了然,这是舌诊可以普及大众的原因。如今,有关舌诊的书籍众多,由于摄影技术的进步,图像逼真,图文并茂而更具可读性。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舌诊的研究和应用也不断深化,如物理舌诊仪、测色仪的应用,电子镜扫描、电子镜的观察,舌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唾液研究、舌诊计算机系统的研究等。这些现代科技的应用和研究都证明了疾病的变化会引起舌苔舌质的变化,也证明了古老的望舌识病法是有科学依据和临床价值的。
从几千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现在的中医研究中,都把望舌作为重要的诊病内容。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前人积累了大量的舌诊经验,舌象被认为是认识健康和治病的客观依据,望舌的方法简单易学,方便可靠,省时间,且无需仪器设备,不用经费,因而是最优越的诊病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