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何为老年期,平均寿命与寿限存在差距的原因。
2.熟悉诱发提前衰老的因素。
3.了解关于衰老成因的机理学说,以及与老年人饮食营养相关的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命的基本特征,同样也是自然界中天经地义的基本规律和必然过程,人类从出生开始,即注定了死亡的宿命。
当人类生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开始出现衰老的表现,随之逐渐步入老年期。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60岁及以上为老年期。根据这个规定,2000年全世界范围内的老年人口数为6.05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2亿,而到2050年将增至20亿,这也就意味着到2050年,全世界的老年人口数量占比将由2000年的11%翻倍至22%。面对增速如此迅猛、占比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社会各界对于衰老和长寿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从本质上来讲,衰老和长寿涉及两个概念,即平均寿命和寿限。
平均寿命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下,人类所享有寿命的平均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仅为35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供应的充足,这个数值有了持续而显著的提高。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已达到74.83岁,与十年前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71.2岁)相比较,平均寿命有了明显的增加。
平均寿命延长是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结果,但是人类的寿命并非是无限的,而这寿命的极限值即称为寿限。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观察研究和理论推算得出结论,人类的寿限应当在100~140岁。
然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寿命过百的老人仍然仅是少数,那为什么人类的平均寿命和寿限之间存在着如此之大的差距呢?
答案就是衰老。衰老可以导致机体内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形态结构的退化以及生理功能的改变,从而拉开了平均寿命与寿限之间的差距。
针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经过漫长的研究和探索,已从不同层次水平上提出了关于衰老成因的诸多机理学说(见图1)。但无论是何种学说,都只针对衰老进行了部分的阐释,至今仍没有一个全面且令人满意的答案。
图1 衰老的机理学说
然而,在自然衰老的同时,还有很多因素可以诱使衰老过程提前。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其一是社会性因素,包括环境、医疗、经济、饮食等;其二是生理性因素,包括疾病、心理、精神等。它们相互独立又互相制约。因此,综合地应用养生之道,能够起到控制衰老发生速度和延缓衰老的作用,即缩短寿限和平均寿命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随着人们对养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食补”和“食疗”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这是因为饮食是最易被人们所接受且最为安全可靠的方法,它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即从源头上防患未然,吃得营养,吃出健康;同时,通过饮食,可以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是机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它们能够帮助机体保持健康,预防各种疾病,最终抵御衰老的侵袭。
但是,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外加家庭、社会环境及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常会忽视饮食方面的作用,从而导致多种营养相关问题的出现,如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及营养过剩两种现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等。
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营养不良可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在贫困落后及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缺乏的现象非常常见,从而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贫血、失明、痴呆等情况的发生。然而,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更为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良状况则是营养过剩,其可导致“富贵病”的发生,如超重、“三高”、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后续内容中将对此部分进行具体介绍)。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适应机体的改变,老年人对营养和健康饮食的要求也应随之改变,从而达到维持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老年人群是慢性病高发的群体。慢性病是指一系列缺乏明确病因依据,且潜伏期长,起病隐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并且很难被治愈,同时需要长期护理和治疗的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类疾病(如中风等)、代谢异常性综合征(如肌减少症、糖尿病等)、精神异常类疾病(如老年痴呆等)、恶性肿瘤等。
营养不良的状况与慢性病互相影响,加重了对老年人健康的损害程度:在营养过剩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导致肥胖,且过多的脂肪细胞会分泌一些细胞炎性因子,从而加重原有慢性病的病情;当营养不足时,会导致体重下降、伤口难以愈合、感染加重、多种脏器功能受损等情况的发生,进而增加老年人的病死率。
总而言之,合理营养对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防治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及其并发症、提高其生活的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名词解释
老年期 平均寿命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二、简答题
1.平均寿命与寿限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
2.诱发衰老提前的因素。
3.举例说明老年人群中由于营养相关的问题对其身体所产生的危害。
(吕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