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土地利用/覆被的宏观结构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表征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影响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全球环境变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Mooney et al.,2013;Lawler et al.,2014;Wulder et al.,2008)。人类活动通过对生物圈与大气圈的交互,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表反照率、比辐射率、地表粗糙度、光合有效辐射以及蒸散发等地表生物物理参数,进而对地表辐射能量平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深远影响(Deng et al.,2014;Zhu et al.,2014;Meyfroidt et al.,201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也是表征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模拟全球气候效应和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的重要输入参数,其时空过程的量测、模拟与动力学机制的理解已经成为科学界关注的前沿内容。1995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共同制订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以及2005年发布的全球土地计划(Global Land Project,GLP),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Wright et al.,2013;Howells et al.,2013;GLP,2005;Turner et al.,1995;Lambin et al.,1999)。2012年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发起“未来地球(Future Earth)”研究计划,土地利用/覆被时空过程量测是加深其研究计划动态星球(Dynamic Planet)的理解以及未来可持续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Future Earth,201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监测与模拟已逐渐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由此迈入战略转型关键时期。为有效保护和开发国土资源,优化开发结构,加强国土空间格局管控和生态保护,“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国土空间管控策略。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将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4类主体功能区,各区将依据各类主体功能区定位选择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方式(樊杰,2015)。其间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突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空间的保护和管理。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等因素,会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本研究以面临快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以多源遥感数据为基础,在多个尺度上分析城市群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为该地区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yub+1zX2Ldsvis4D4cVtvxem9JmgVu+2tJRDumDs/xGFhFwQ1h/qZHiHk5PMJGV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