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的人地关系

一、主要问题

由于区域发展战略、社会经济模式与生态环境变化的交互耦合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各阶段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既有共性的特点又有差异的特性。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决定了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具有阶段差异性(Wang et al.,2017)。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呈现。随着“前店后厂”模式的逐渐确立,珠三角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土地开发强度急剧提升,部分河段(河涌)纳污量超出流域环境容量,酸雨频率居高不下,近海海域赤潮频发,造成生态环境功能严重退化。中国加入WTO以来,珠三角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加速发展,资源利用依然相对粗放,珠三角环境容量逼近极限容量,工业“三废”排放量持续上升,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低,入海河口近海水域氮磷污染严重。随着“双转移”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珠三角污染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减缓了珠三角本地的生态环境风险。但是,黑臭水体、大气污染(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土壤污染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一)土地开发强度大

传统、粗放、受制于外力的发展模式,使得珠三角土地利用效益偏低,土地斑块破碎程度和土地利用功能混乱程度全球少有,土地开发强度早已超过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和东京、伦敦等大都市圈(樊杰 等,2009)。截至2015年,珠三角现状建设用地占适宜开发建设土地比重较高,剩余适宜开发建设土地规模不大。深圳和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已逼近50%,分别为48%和47%;中山和佛山的土地开发强度均在30%以上;广州和珠海的土地开发强度逼近30%。在广州番禺区、南沙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部分“曲水芦苇荡、万顷荷色美”的湿地景观被桥梁、道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取代(李志刚 等,2010),可开发利用土地与用地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二)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服务不平衡

截至2019年,珠三角地区建设区绿化覆盖率45.95%,区域森林覆盖率达51.8%,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2 m 2 。珠三角各市建成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逐年增加,绿化面积不断增长,珠三角地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普遍高于非珠三角地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但是,珠三角内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空间差异依然显著,东莞、广州和肇庆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高于20 m 2 ,珠海、中山、惠州、江门、深圳和佛山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低于20 m 2 。佛山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相对较低,多为零散绿地及道路绿化,绿地布局有待优化。珠三角绿地系统结构亟待优化,在工业企业、交通路网等密集布局区域,城市绿网往往被隔断,且绿地防护设施不尽完善。

(三)环境污染压力大

1997—2017年,珠三角工业废气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图1-3),东莞、佛山和深圳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明显,虽然广州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有所降低,但东莞和广州依然是珠三角各市中工业废气排放量最大的城市。虽然全省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广州、佛山、东莞、肇庆、江门等城市稳定达标仍有较大难度。水环境质量达标压力较大,城市黑臭水体问题依然严峻,依据《广东统计年鉴》,珠三角废水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生活污水排放量,2017年广州、东莞和深圳是珠三角乃至全省生活污水排放量最大的城市,分别为17.27亿t、12.42亿t和11.92亿t。东莞和广州是珠三角乃至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大的城市,分别为2.07亿t和2.06亿t。珠三角由于水污染物排放量巨大,部分河段纳污量已超出环境容量,造成水质性缺水情况比较严重。局部海域富营养化问题突显,东莞、广州、深圳西部珠江口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较差。危险废物焚烧、填埋设施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缺口较大,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城市危险废物就地就近安全利用处置难度仍然较大。

图1-3 1999—2017年珠三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变化

(四)耕地和生态用地保护力度不足

珠三角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加之人地矛盾愈发突出,导致基塘等传统特色农耕系统逐步萎缩甚至退化。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珠三角传统农业模式,是一个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集中分布在佛山、广州番禺、中山、江门等地(钟功甫,1980)。但是,因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导致土地增值、环境污染加剧,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被工业、交通、住房等建设用地占用,当初以先进生产方式出现的桑基鱼塘在珠三角盛行数百年之后,已不再适于在珠三角大规模发展(郭盛晖 等,2010)。

(五)海陆统筹关系失衡

粤港澳大湾区天然湿地面积减少幅度较大,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明显。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外来人口涌入和国际产业转移带来城市建设的土地紧缺和用地失控,迫使沿海地区以围填海的方式满足用地需求,导致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减少。环珠江口作为大型港口区,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的滩涂资源。环珠江口是人类活动最为剧烈的地理区域,城镇密集、企业广布、人口众多带来的港口建设、道路建设、园区建设、住房建设等人为活动频繁,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河口、港湾、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珠江口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岸线比例不断下降,人工岸线比例不断上升,内伶仃洋四周都在大规模填海造地,伶仃洋西滩已经填海造地近120 km 2 ,东滩将近50 km 2 ,内伶仃洋的轮廓已大为改观,尤以原万顷沙、鸡抱沙、横门滩填海造地面积最大(李平日 等,2017)。环珠江口城市2012—2015年已经批准的围填海面积,深圳为13.48 km 2 ,珠海为8.17 km 2 ,惠州为3.39 km 2 ,江门为1.92 km 2 ,广州为1.58 km 2 ,东莞为1.49 km 2 。2017年国家海洋局印发《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明确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制度,确定全国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的目标。广东省沿海经济带2015年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为36.2%,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然岸线比例或许已超过/接近这一限制,亟待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围填海规模。 BjQW9WII/QC736AGe4Yc7Uwza8AA/ytyz5yjdL+XZFHfu31vfCxhHDQxOVSV7D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