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I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它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如受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紊乱被认为是IBD发病的主要原因,外来抗原的刺激使机体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从而产生各种炎症因子,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和黏膜受损。

一、免疫因素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主要包括肠上皮细胞、固有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细胞),以及上述细胞分泌的各种物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环境因素影响、肠道菌群变化、病原体感染等因素可直接或间接打破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平衡,从而导致IBD。

二、遗传易感因素

IBD是由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个体而引发的,是一种多基因疾病。IBD的单卵双生子有较高的共同患病率和家族聚集现象,发病率的种族、地域差异均表明遗传易感因素在IB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IBD易感基因有 NOD2 基因、 IL - 23R 基因、 TLRs 基因等。

三、肠道微生态

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肠黏膜上皮细胞和肠黏膜免疫系统共同组成,其中肠道菌群发挥最重要的作用,而紧密连接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及肠黏膜免疫系统协同构成肠道黏膜屏障。人体肠道内栖息着1 000种以上的细菌,其总数接近1 013~1 014个,其中90%以上来自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他包括变形菌、放线菌门、梭杆菌门、疣微菌门及蓝藻细菌。除了肠道细菌,古生菌、真菌、病毒及噬菌体也存在于正常人体的胃肠道中。IBD患者多存在肠道菌群失衡的情况。

(一)肠道细菌种类的改变

IBD患者中肠道细菌多样性减少,尤以产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的细菌数量(如乳酸杆菌等)减少最明显;厚壁菌门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抑制炎症反应的梭形芽孢杆菌群Ⅹ、Ⅳa和Ⅳ减少;而在IBD患者中,致病性细菌(如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等)数量增多,这些细菌的黏附可能刺激免疫反应,加重IBD病情。

(二)肠道细菌功能的改变

基于微生物群的宏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相对于健康群体,IBD患者的粪便和肠道标本活检显示仅有2%的细菌种类发生了明显改变,却有12%的组成独特代谢通路的菌群有明显增加或减少,进而造成了功能差异。这些功能包括基本代谢如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也包括了某些疾病特有的代谢通路改变,如UC患者中谷胱甘肽代谢基因增加,这可能是基于菌群对抗活性氧的自身保护机制。CD患者中,短链脂肪酸代谢基因减少而致病性大肠杆菌利用的黏液素有所增加。然而,这些肠道菌群功能的改变是引起IBD的病因还是肠道菌群对于肠道环境改变所做出的反应,目前尚不明确。

(三)肠道非细菌微生物的作用

目前对IBD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多采用16SrRNA基因表达谱测序技术,这种技术的缺点是大量非细菌微生物数据被忽视,而这些非细菌微生物(如古生菌、真菌、病毒和噬菌体)在胃肠道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Lepage等发现CD患者非溃疡黏膜噬菌体数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Norman等的研究显示CD患者和UC患者粪便样本中肠噬菌体的多样性较健康对照组增加。肠黏膜活检发现,CD患者真菌多样性较健康对照组增加,而粪便分析同样发现其真菌多样性增加。IBD患者肠道真菌、噬菌体多样性增加,细菌多样性却是减少的,这提示肠道微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着竞争共存关系。因此,非细菌微生物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四、环境因素

IBD最初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是在西方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IBD发病率急剧增高。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亚洲国家IBD发病率亦不断上升。IBD低发区人群移居至IBD高发区后,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这些都表明IBD发病率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这类因素包括吸烟、饮食、药物和地理等不同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吸烟、饮食两大方面。

(一)吸烟

吸烟是影响IBD发病率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吸烟与CD和UC发病的关系存在矛盾,吸烟是CD的危险因素,却是UC的保护因素:吸烟者比已戒烟者更易患CD,戒烟5年以上者患UC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吸烟增加CD风险的可能机制之一如下:尼古丁影响分布于肠上皮细胞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进而改变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促进微血管血栓形成。尼古丁能加重CD患者的肠黏膜溃疡,却能增强UC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生成。吸烟与CD发病呈剂量-效应关系,然而与主动吸烟相比,胎儿期和儿童期被动吸烟与IBD发病无明显关联,这可能是由于被动吸烟时烟草中的化学成分未能达到效应剂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吸烟率较低的加拿大,CD发病率较高;而在吸烟率较高的韩国,CD发病率却较低。上述研究表明,吸烟对IBD的影响是个体化和多元化的。

(二)饮食

高膳食纤维饮食可预防IBD发生,这可能与可溶性纤维(水果、蔬菜)能修饰、清除氧自由基有关。而进食过多动物蛋白(肉、鱼,不包括蛋类和乳制品)则可诱发或加重IBD,这可能是由于动物蛋白中的脂肪酸可以调节巨噬细胞中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N4xI6Gu26RLKRt37gY+7g02t+1+4BlnOFG9kwQ1w2zC7hBuKm5Zlobi7EBgeV17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