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由于存在慢性肠道炎症而导致黏膜溃疡和肠功能的进行性破坏。IBD活动性的评估对于指导治疗决策和随访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IBD的传统治疗以急性期控制病情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早期临床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为主要目标,但这并不能完全改变IBD的病程,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临床症状缓解的IBD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黏膜损伤和黏膜炎症。肠道持续存在的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导致肠道结构的不可逆改变,并进一步出现肠腔狭窄、瘘管、脓肿形成,甚至癌变,患者往往需要反复住院,甚至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IBD治疗目标不应仅限于临床缓解。
近年来,由于基础研究的进展,众多的IBD免疫性炎症靶标得以被揭示,从而研制出多种生物制剂药物。基于生物制剂经临床多中心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传统的以缓解临床症状为治疗目标出现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共识意见和临床指南将黏膜愈合(mucosal healing, MH)作为新的治疗目标,MH可改善IBD预后,MH与持续的临床缓解、无类固醇缓解、住院和手术率降低有关。但是,已经达到MH的IBD患者,其肠道黏膜组织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因此在MH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更高的治疗目标,即深度缓解(deep remission, DR),这也是国际炎症性肠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OIBD)最近推荐的临床实践目标。然而,对于这个概念目前还有争论,多数学者认为DR应该包括临床、内镜组织学缓解,追求阻止或逆转肠道损伤,并改变IBD自然病程的新目标。
IBD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病变部位及相关并发症,治疗方法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对不同治疗手段的反应及对药物耐受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目前治疗IBD的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化学制剂,以及人鼠嵌合体IgG1单克隆抗体、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 IFX)、全人源单克隆抗体、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 ADA)和维多珠单抗等生物制剂。
IBD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用药和治疗监测,绝大部分患者能通过规范治疗达到临床缓解、防治并发症和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然而,IBD患者治疗依从性不容乐观,治疗依从性低的IBD患者复发率较规范治疗患者明显增高,每年的医疗费用支出也相应增加。
对IBD患者而言,护士是IBD药物治疗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是引导IBD患者规范化实施药物治疗、指导正确用药和加强健康教育的重要主体。护士的专业指导及密切随访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IBD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