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国栽培稻(籼粳稻)的演变

一、籼粳稻的区别

籼粳稻在中国古代的区别包括:①米粒的淀粉性(粘和不粘);②米香味;③谷芒(长短、有无);④粒形(扁、圆);⑤成熟期早迟;⑥穗长短。

二、日本学者对籼粳亚种的命名依据

日本学者加藤茂苞等对籼粳亚种的命名主要是根据F 1 结实率的高低和血清反应。他们将亚洲栽培稻分为三类,即: Oryza sativa L.subsp. indica Kato(印度型)、 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日本型)和 Oryza sativa L. subsp. javanica Kato(爪哇型)。

三、中国稻作学者对籼粳亚种的命名

丁颖先生的分类命名依据是在加藤茂苞分类命名的依据,即在F 1 结实率高低和血清反应的基础上,追加了碳酸反应,以及水稻叶片、芒、籽实的植物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发掘研究。命名结果为: Oryza sativa L. subsp. hsien Ting(籼亚种,我国栽培稻基本型)及 Oryza sativa L. subsp. keng Ting(粳亚种,籼亚种的变异型)。

四、籼粳稻的演变

(一)籼稻

(1)分布:华南热带与淮南以南的亚热带低地。

(2)生理性状:耐热、耐湿、耐强光。

(3)植物学性状:米质黏性较强、粒形细长、颖毛短而少、叶面粗糙,这些均与野生稻相同。

(4)亲缘关系:与野生稻最接近,可以认为是由野生稻经人工驯化而来。

(5)结论:籼稻属于中国栽培稻的基本型。

(二)粳稻

(1)分布:华南热带附近的高地、太湖地区、淮河以北温度较低地带、云南高原。

(2)生理性状:耐寒(冷)、耐旱、耐弱光。

(3)植物学性状:米质黏性较弱、粒形短大、颖毛长密、叶面光滑无毛。

(4)亲缘关系:与野生稻有较大差异,这可能是野生稻或者籼稻的个体在自然选择(主要是温度)和人工选择条件下所演变而成的“系统变异”型。

(5)结论:粳稻是籼稻的变异型。

(三)籼粳稻的分布

(1)纬度分布:北半球由南向北为籼稻区→籼粳混合区→粳稻区。

(2)垂直分布:籼稻区年平均温度>17℃,粳稻区年平均温度<16℃。在云贵高原带,海拔1750 m以下为籼稻区,海拔1 750~2 000 m为籼粳混交带,海拔2 000 m以上为粳稻区。

(3)问题(质疑):既然我国粳稻是由籼稻进化而来的,为何在历代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北方粳稻的遗迹比南方籼稻“早”且“多”?根据此种情况有如下质疑:①究竟是粳稻在先还是籼稻在先?②究竟是粳稻向南推还是籼稻向北推?上述问题(质疑)希望今后能得到研究解决。 sUo58BCxeM5TRlpmX0EfMlCR2WbkaU0UuCvSHviOS5Zj+KacbCO0xfRyTN9vTI4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