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J. Roscheving 研究全世界的野生稻资源后,将中国广州野生稻、广东遂溪野生稻、云南思茅野生稻认定为中国栽培稻祖先;由于印度多年生野生稻种( Oryza perennis Moench)形态与栽培稻很接近,将它定名为栽培稻的野生变种( Oryza sativa var. fatua Prain)。Roscheving将上述两者综合,称之为“栽培种的野生型”( Oryza sativa L. f. Spontanea)。
甲骨文——
籀文——
篆书——
楷书——稻
(1)湖北放鹰台、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稻谷。
(2)安徽肥东大陈墩出土的碳化稻谷,距今已达6 200年。
(3)稻作文化——23万kg的国家粮库,浙江河姆渡出土,距今6 000余年。
由此推断中国栽培稻应当是由长江流域起源,而后在黄河流域(河南安阳、陕县庙底沟和三里桥)得到一定的发展,珠江流域至今尚未发现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成果。
我国栽培稻于公元前200年传至日本,栽培技术于公元前1000年传至菲律宾。
公元前10世纪,经古巴比伦到欧洲再到美洲。有同一语言系统,如Arishi、 Oryza 、Rice等。
公元前1084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已经开始种稻。
(1)从植物形态、特征、分类上看,南北籼粳均属于同一种,即 Oryza sativa L.。
(2)从生理生态上看,南北籼粳和早晚稻都具有短日高温的生物学特征,证实其祖先来自于南方热带地区。
(3)从“稻”字的发音也可以证实中国栽培稻的传播途径是由南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