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在中国已经有5 000余年历史,水稻是我国人民的首要粮食作物,我国约有60%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我国水稻田面积约3 530万hm 2 ,虽然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播种面积与稻谷总产量则为全球之冠。
中国的稻区面积甚为辽阔,分布于18°N~53°N,从高温多湿的华南地区到雨量稀少的新疆一带,从海拔仅为0.8 m的东南海滨至海拔2 000 m以上的云贵高原,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的各种地理生态环境,都有水稻种植。这种情况导致了我国不同稻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与水稻品种的多样性,对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改造稻区生产技术和增加稻米产量,提高稻米品质,是十分有利的,它为我国水稻生态育种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稻作实践表明,选育优良品种是增加产量、改善品质、节省成本、提高功效、获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随着更多的水稻优良品种育成,育种工作将比以往更受人们青睐。当代水稻育种学虽然仍旧是研究水稻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科学,但它的发展方向也和现代生物学一样:①微观方面,即从细胞和基因工程水平来进行新品种的选育,创造变异的手段已发展到运用花粉培养育种、理化诱变育种、体细胞杂交育种、基因剪切改造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等育种手段和方法;②宏观方面,它以水稻生态育种为代表,即在品种培育和推广过程中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在比较分析上述两种育种方法和手段时,不难看出前者育成的品种最终还需经过生态环境的考验后才可以确定其应用推广的价值,生态适应性的强弱对品种选育、推广的重要性一目了然;而后者——水稻生态育种育成的品种最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为育成后加速种植推广提供了最佳的有利生态条件,此亦为当代水稻生态育种学之所以迅速发展和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当人们在研究生态因子与水稻品种培育过程中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时,就一定要综合考虑水稻品种在选育和推广时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由于水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及生态因子对品种的选择作用,形成了水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不同生态环境对某一品种的个体或者群体所能提供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无疑导致了水稻个体或群体生长发育的差异。故此,水稻生态育种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努力探索水稻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在一定生态环境下水稻生长发育和形态特性变化的规律,生态因子与水稻品种生育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期达到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