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它养活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我国亦有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水稻起源于中国,而后传向世界各地。近代以来,我国水稻育种技术不断突破,产量由不足1 500 kg/hm 2 提升至12 000 kg/hm 2 ,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矮化育种的实现使我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0%左右,三系杂交水稻的配套使我国杂交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20%左右;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发现,是人类首次在作物中发现育性受光温调控,为其他作物两系杂交配套从理论和技术上指明了方向,是我国独创的育种技术;杂交水稻技术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为数不多的可向国外出口的技术,为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从回顾历史和近代水稻科学研究经验与成就的视角,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代著名稻作学家丁颖教授的生平事迹,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演变,中国栽培稻种的分类,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试验研究,不同光温组合对两系法水稻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光敏、温敏雄性核不育系水稻光温反应特性间的关系,两系法杂交水稻雄性核不育系的技术标准及生态适应性鉴定,进而揭示了水稻生态育种特别是光温生态和品种选育利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操作,以供从事水稻科研生产工作者及大中专农林院校师生参考使用。虽然我国水稻育种技术水平领先世界,但要居安思危,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不断突破育种新理论、新方法,培育突破性水稻新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撰写本书的重要目的是缅怀著名水稻科学家丁颖先生的光辉业绩,并“继承好、弘扬好、光大好”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而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稻作界在水稻生态育种,尤其是水稻光温生态与品种选育利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及成就,编写此书并与读者共享。
编著者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