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栽培稻种的分类有三大依据:①起源;②演变;③栽培发展过程。
中国栽培稻种的系统分类结果如图3-1所示。
图3-1 中国栽培稻种的系统分类
根据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理特性、亲缘关系,将其分为籼( Oryza sativa L. subsp. hsien Ting)和粳( Oryza sativa L. subsp. keng Ting)。
本分类方法是:①由光照发育阶段日照时数长短所决定;②人工选择。
(1)华南野生稻在8—9月通过光照阶段成为短日照性植物(早季不出穗)。
(2)华南晚稻和长江流域晚稻通过光照阶段在同一期间内成为短日照性植物(早季不出穗)。
(3)华南早稻、华南冬稻、长江流域早稻对光长反应不敏感,对温度( t )敏感,即对光照钝感或无感。
(4)长江流域中稻同早稻一样对光长反应不敏感,对温度敏感,北种南引(长日低温)导致生育期缩短(短日高温)。
(5)华南早稻对光长反应不敏感,对温度敏感,南种北引(短日高温)导致生育期延长(长日低温)。
(6)华南晚稻对光长反应敏感,南种北引(低纬度变为高纬度,光长短变为光长长)导致出穗延长。
(7)华南晚稻通过光照阶段的特性与华南野生稻相同,所以华南晚稻是基本型,华南早稻、中稻是变异型。由此可知:①我国栽培稻晚稻群是基本型;②我国栽培稻早中稻群是变异型;③我国栽培稻早中稻群是由晚稻群演化而来的。
旱稻起源于水稻,所以水稻为基本型,旱稻为变异型。籼粳稻的早中晚稻群中均有旱稻。影响水稻、旱稻相互转换的基本条件是生态环境中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及栽培条件的影响。水稻、旱稻在生理特性和植物形态上的区别小于早中晚稻之间的区别,所以列为“第三级”。
籼粳亚种,早中晚稻,水稻、旱稻中,都有粘稻和糯稻。华南地区称粳糯为大糯,籼糯为小糯。
区分粘、糯的主要依据是淀粉性质和某些生理功能的差别。粘稻直链淀粉含量高,I 2 -KI溶液呈蓝色;糯稻支链淀粉含量高,I 2 -KI溶液呈棕红色。粘、糯之间的植物形态区别很少,且糯稻群体中常见粘稻个体变异出现,从而推定粘稻为基本型,糯稻为变异型。
主要分类依据是各种栽培品种具有不同的性状。区别方法是按照形态特性和栽培特点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