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稻本身的系统发育特性。
(2)生态环境对栽培稻分类的影响。
(3)栽培耕作方法对栽培稻分类的影响。
籼粳稻起源:最早见于公元2世纪的《说文解字》。早晚稻起源: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旱稻起源: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管子·地员》。糯稻起源:最早见于公元前1世纪的《氾胜之书》。水稻、旱(陆)稻起源:最早见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
吴志强等按照稻的植物学性状、稻的生理性状(包括耐水、耐旱、耐冷等)对籼粳稻进行分类;余履圻除了对籼粳稻进行分类外,还对早中晚稻进行分类,在分类方法上增加了粒形、粒色、米香、芒、颖色、颖尖色、叶色、叶鞘色、茎色、柱头等性状,分为58个型和89个类型。
根据芒、米色、颖色等性状,将通常稻(粘稻、糯稻)和小粒稻分为若干变种。
(1)根据栽培特性,将稻分为水稻、旱稻,早稻、中稻、晚稻,普通稻、特色稻。其中特色稻又分为长粒稻、中粒稻和短粒稻。
(2)根据米粒特性,将稻分为粘稻和糯稻。
Beale根据缅甸稻种的谷粒形状、长宽比和植物花青素等生理性状分为7个型。Hector对印度孟加拉稻种进行分类,首先分为普通稻(粘稻)、糯稻、长颖稻、簇穗稻、复粒稻共5个变种,然后根据植物花青素分布和植物学特性如米色、粒形、芒等,再分为早稻和晚稻,早稻和晚稻又有早熟、中熟和迟熟之分。
Гущин根据植物学观点按米粒长短分为普通稻亚种和小粒稻亚种,其中普通稻亚种又分为籼稻族和粳稻族,并根据护颖长短、粘糯、有无芒、米色、颖色把籼稻族和粳稻族分为158个变种。
Porteres在综合Гущин及其他学者分类法的基础上提出栽培稻分类,分为印度型亚种(subsp. O . indica Kato)和狭义的栽培亚种[subsp. O . sativa (L.)Porteres]。根据植物形态和农业地理,按长宽比、颖尖、颖色,将栽培稻种分为39个变种。根据变种中颖毛的有无、颖色、粒形、米色、粒长、粒宽、粘糯,将39个变种再分为若干个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