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学者认为旱稻种与野生的药用种有关,也有学者认为水稻源自旱稻。
我国稻作界根据悠久的栽培历史,认为水稻是基本型,旱稻是变异型,旱稻是由水稻演变而来的。
我国古籍《淮南子》《史记》《诗经》《周礼》《战国策》等中的记载明确指出稻种植于低湿地,即栽培的是水稻。
古籍中记有旱稻的只有《管子·地员》的陵稻和《礼记·内则》的陆稻;而稻字上加一个陵字或陆字,也显然是个后起名称,由“稻”发展而来。
水稻、旱稻品种的形态学差异甚小。
水稻中根→茎→叶→气孔的通气组织比旱稻发达。当水稻、旱稻的生态环境发生转换时,即水稻由水生改为陆地旱作栽培,旱稻由旱作改为水稻栽培时,上述结构特性亦不会改变。当水稻作旱稻栽培时,有可能在幼苗期产生比旱稻耐旱的品种。
确定水稻为基本型,旱稻由水稻演变而来(变异型)。旱稻也有可能从野生稻经人工直接栽培驯化而来。
“浮稻”(深水稻的一种)在水中生长时有匍匐茎出现,这可能与在沼泽中生长的野生稻最相似,它可能就是由野生稻经人工选择而产生的。有部分“浮稻”经过人工选择后,完全能够在通常的栽培条件下生长发育而缺失原先具有的匍匐茎,与栽培稻属于同一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