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指引(试行)》文件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示范带应串联不少于1个圩镇、5个行政村,且精品段不少于10千米。其中,串联的圩镇要达到“示范圩镇”标准,5个行政村都要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至少3个自然村要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乡村振兴示范带还应具备八大基本要素。
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要求
一是党建引领。 县镇党委和政府把落实“四个优先”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抓好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对农村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全面领导乡村各项工作,带领村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民致富成效明显。
二是产业兴旺。 镇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具备一定规模,主导产业链基本建成,有1~2个优势突出且有一定知名度的主导产业,建成1个以上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数字经济得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强。
三是环境改善。 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村容村貌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成效明显,达到“五美”要求,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
四是风貌提升。 以自然村为单元整体提升农房风貌,突显岭南特色,美丽乡村建设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万里碧道、“四好农村路”、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有效融合,乡村风貌连线成片整体提升。
五是乡风文明。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文明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基础有效夯实,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农村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形成。
六是设施完善。 完成党群服务中心、集中供水、村内道路、公共照明、卫生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按需建有幼儿园、养老设施、防灾减灾、治安防护、旅游咨询等设施。
七是治理有效。 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核心作用发挥明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镇村持续保持和谐稳定。
八是运营规范。 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乡村创客等参与乡村振兴示范带运营,推动美丽乡村释放出美丽经济,构建适地性、可持续、多元化的运营模式。特色精品村村民委员会或者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和运营主体签订规范性合同,明确双方职责,建立共商共建共享机制。
乡村振兴示范带应具备的八大基本要素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则是实施这项系统工程的“第一道工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亦是如此。
派潭镇新乡村示范带总体规划图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必须树立系统观念,先规划后建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中攻坚和久久为功、示范带动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进步互相促进。多个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如《连南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示范带总体规划(2022—2035)》《派潭镇新乡村示范带总体规划》等,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提供了规划支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大趋势和大环境中,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历史人文、交通环境等因素,合理布局。乡村振兴具有地方特色,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当地的资源、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因此,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必须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分类确定建设标准和目标任务,不搞“一刀切”,避免同质化,建设各美其美的示范带。杜绝“形象工程”“堆盆景”,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梯次推进,求好不求快。
例如,在茂名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彩100里”茂南先行段总体规划中,结合当地党群服务中心、烧酒革命历史纪念馆、篮球场、党建文化长廊、国学文化长廊等配套建筑,共同组建成红色党建公园;与革命烈士纪念碑、烧酒古井及酒坊文化展示区、烧酒起义旧址碑亭、烧酒乡道特色墙绘等共同形成茂南特色红色景点,创立茂南特色红色打卡点,弘扬红色文化。
茂名高州“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
按照“一带一主题”要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特色文化和产业特点,统筹开展示范带规划,提炼特色鲜明、体现乡村韵味的示范带主题,明确定位,提倡因地制宜、各具特色,避免同质化,并严格按照示范带主题开展项目策划、方案设计和建设施工。
例如,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示范带总体规划中,其目标定位和主题愿景都践行了这条原则。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连南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擦亮生态品牌,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为百里瑶山高质量发展培育了新的引擎。连南是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瑶族文化最为浓郁。连南已形成食用菌、茶叶、稻田鱼三大特色产业,成功创建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广清万亩茶园”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省级“菜篮子”基地各1个,并且有6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基于连南生态(连南绿水青山)、文化(瑶乡特色文化)以及产业(优质生态产业)三大比较优势,连南乡村振兴示范带将其目标定位为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实践典范、“两山”理论实践的创新代表、大湾区优质生态产品输出答卷、瑶族风情旅游目的地、民族地区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地。连南力图精心打造一条贯穿县域、民族特色鲜明的“瑶山那抹红”乡村振兴示范带,其中“瑶”即瑶族,“山”对应连南的绿水青山,“红”象征着连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在派潭镇新乡村示范带总体规划中,规划依托派潭镇优越的山水生态基地、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及富饶的乡村物产资源,加强美丽乡村和全域旅游建设,融合发展智慧康养、现代农业文创产业,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宜居美地。规划将派潭镇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目标定位为全国山水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粤港澳城乡融合产业协同先行区、广大美丽经济乡村振兴样板区,主题为“吾乡派潭”,包括白水仙瀑示范带、灵山秀水示范带、凤凰秘境示范带、吾乡派潭示范带和大田元语示范带。
派潭乡村振兴示范带主题定位
东莞市“莞邑拾光”乡村振兴示范带立足各镇村地理、人文、产业等资源禀赋差异,一体谋划、全域推进,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十大主题线路。一是以资源禀赋打底色,绘就全域发展“规划图”。充分展现横向半山半水、纵向高低分明的地域特色,充分契合市委、市政府以中心城区、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构建的“三心六片”城市空间格局,深入传承片区历史文化并注重导入各类景观建设。二是以精品项目增亮色,绘就宜居宜业“实景图”。规划引领打造“三江六岸”,建设“三生”融合项目标杆;用活资源打造“古梅乡韵”,夯实“和美水乡”示范本底;产城结合打造“荔乡红韵”,推动农工文旅有机融合。三是以政策措施提成色,绘就资源合力“能量图”。强化资金保障,撬动社会资本,创新筹措模式,强化用地保障,强化基础支撑,产业带动,文化联动。
东莞市“莞邑拾光”乡村振兴示范带示意图
(来源:东莞市农业农村局)
在连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带总体规划中,规划依托连州资源条件和乡村振兴建设成果,重点突出古邑文化底蕴,打造以“古邑连蹊”为主题,集生态观光、农业采摘、历史古迹、红色教育、参观研学、瑶乡风情等功能为一体的连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古邑”指拥有历史人文底蕴的连州;“连”既指连州市,也对应本次规划串点连线、连线成片,把独具特色的示范点连成线,打造连州特色示范带;“蹊”即道路,内蕴连州市的粤北秦汉古道,将古道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连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将连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总体目标定位为湾区优质古邑文化体验典范明珠、广东省“以道兴村”实践代表、清远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先行样板。
连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实景
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首先强调政府引导,而非政府主导;其次,突出农民主体。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本原则。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必须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作用。体现乡村为农民而兴,尊重农民意愿,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发动农民,不搞大包大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构建政府、市场主体、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格局。
完善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职责清晰的工作机制。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是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责任主体,建立“县领导包镇+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乡村振兴政府引导体系示意图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是我们党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新时代城乡变化特征得出的结论,也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经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必须树立绿色低碳理念,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坚持农业农村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促进绿色消费、绿色发展。
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过程中,必须树立“建管并重”的理念,健全各项机制,使乡村振兴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轨道。也就是说,既要重视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工作,又要注重对乡村振兴示范带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这与过去只注重建设而轻视甚至忽视管理的乡村发展理念有很大差别。在注重乡村振兴的同时如果不将管理工作做好,往往会导致发展之后的农村反而比没有发展前更加不利于生产和生活。事实上,只有管理跟上去,乡村振兴的成果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这与好的机器需要出色的保养是一个道理。许多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建管并重”是农村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过程中,三分建设、七分管护,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建管用并重,着力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政策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保障建设项目长期运营管护,可以持续使用,防止重建轻管、重建轻用。
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