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脾胃理论的基本内涵

中医脾胃系统,简称为脾系。脾胃系统是由口腔、咽部、食道、胃腑、小肠、大肠、脾脏,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胆囊、经脉等多脏腑器官组成,纵贯于头、颈、胸腔与整个腹腔之中,是人体涉及脏腑最多的系统之一。人体的脾胃系统,是能对饮食进行摄取、受纳、腐熟、化物、饮食精微的转输与运化,以及饮食糟粕排泄的系统,是人体后天获取营养物质、保证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之一。

一、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胃的后下方,其形扁长如刀镰,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一)脾的功能

脾与心肝肺肾合称五脏,位于中焦,与胃互为表里,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四肢、肌肉。其功能主要为吸收和转输水谷精微、运送及排泄水湿、统摄营血、充养宗气等,故称之为一身之气机枢纽,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1.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中医脾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饮食物经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进入人体后,必须在脾气的推动以及肝胆、大小肠等其他脏腑的协同作用下,转化为精、气、津液,才能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和皮毛筋肉,否则并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来实现,所谓“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

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分别是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脾主运化水谷,包括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此过程全依赖于脾气的作用。邓伟民 [1] 将“脾主运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帮助胃肠将食物分解成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这个过程简称消化;②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③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运化水液又称运化水湿,是指脾通过调节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达到发挥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正如《灵枢·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脾主运化水液包括了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如《素问·厥论》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此,脾气强健,运化水液的功能正常运行,就能防止体内的水液发生不正常的停滞和潴留,进而防止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及水肿的发生。脾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的作用,是互为联系,相互影响的,在病理上往往互为因果。在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中如发展到发音、吞咽、呼吸困难时,往往痰涎较多,且随着痰涎症状的解除,病情亦随之好转。脾主运化水湿,为生痰之源,正如张景岳所说:“虚而多痰者……此为水源之痰,脾虚不能制水也。”可见脾主运化水湿功能与重症肌无力有着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对重症肌无力的常见症状眼睑下垂的病因“脾胃气虚”有较为详细的阐述。《灵枢·大惑论》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肌肉之精为约束。”《类经》注解为:“约束者,眼胞也,能开能合,为肌肉之精,主于脾也。”据此可知《黄帝内经》认为主司眼睑开合的结构“约束”与“肌肉”有关,而“肌肉”功能的正常与否则取决于脾,脾的功能可以间接影响眼睑。

2.主肌肉、四肢

主肌肉,指脾具有输布精微于全身以营养肌肉而言。《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素问·五脏生成》说:“脾之合肉也。”脾主运化的功能是“脾主肌肉”的生理基础。如《素问集注·五脏生成》所云:“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太平圣惠方》曰:“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润养身形,荣于肌肉也。”正是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体现,脾气健旺,精微来源充足,则肌肉丰满结实。若脾气虚弱,运化不健,精微乏源,不能濡养肌肉,就会出现消瘦等症。故李东垣说“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食而瘦”;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灵枢·经脉第十》说“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

四肢也赖脾之水谷精微所滋养。如脾气健旺,化源充足,则四肢轻劲,灵活有力。若脾气虚弱,运化失权,精微来源不足,四肢失于充养,就会出现手足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等症。中医认为,重症肌无力的四肢不用,病本在脾。脾主肌肉,四肢又是诸阳之末,《灵枢·本神》说:“脾气虚则四肢不用。”《难经·十六难》进而阐述:“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示从容论》又说:“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脾胃乃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津液气血及精气生化之源。因此,脾主肌肉的发育和运动,如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忧思伤脾,或情志不舒,郁怒伤肝,损伤脾胃;或久病体虚,纳差食少,损及脾胃。脾胃日损,接济无源,气血俱虚,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不得后天水谷精微之滋养而发为重症肌无力。

3.主统血与生血

统血,指脾具有统摄和控制血液运行于脉道中,不致溢出脉道之外的功能而言。实际上是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因脾虚而引起的出血病证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常采用补脾益气、引血归经的方法治疗。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是人体摄入的食物通过气化作用而产生,生血之源在于中焦的脾胃。饮食入胃,经过消化其中水谷精微成分,经脾之运化,上注于肺脉而化为血。故《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二)脾的特性

脾的特性,可包括两个方面:一为主升清气,二为喜燥恶湿。

1.主升清气

升,即升举、转输;清,即水谷精微。脾主升清气,即指精微物质的上升布散,同时脾气的升提是维持人体各内脏正常位置的基础。脾气健旺,才能不断将饮食中的精微、津液加以吸收,转输于肺,再输布于其他脏腑,营养全身各处。若脾气虚弱,升清失司,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就会出现精神疲惫,四肢软弱无力、目糊耳鸣、嗜睡懒言等症,故《灵枢·本神》说:“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如脾气下陷,升举无权,还会出现腹重欲坠、脱肛、阴挺等。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抬头为阳气上布之功,正如《脾胃论》云:“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瞑……皆由脾胃先虚,气不上行之所致也。”因此证实重症肌无力患者出现的抬颈无力亦与脾不升清相关。

2.喜燥恶湿

喜燥恶湿,指脾的特性是喜温燥而恶寒湿而言。《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所恶……脾恶湿。”因脾为太阴湿土,湿最易伤脾,脾最易生湿,故叶天士说“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湿属阴,得阳气始运,若脾阳失充,阴湿所胜,就能影响脾之运化,发生湿困脾阳,出现头身沉重、四肢困倦、脘腹满闷、大便泄泻、舌苔白腻,脉象濡缓等症。

脾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发音之生理,来源于气。《灵枢·海论》言“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言而微……此气夺也”。脾气不升则出现音喑。咀嚼、吞咽则为口唇、牙齿、舌本、咽喉、颜面诸肌协同所司,其中“口唇者脾之官”“咽喉者水谷之道”“脾胃为仓廪之官,谷气通于脾”,颜面、齿龈上下为阳明经所络。张子和论九气之病,对吞咽困难之原因提出“思气(脾)所致……为咽嗌不利”,《素问·经脉》说“肌肉软则舌痿”,说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声嘶、吞咽无力、呼吸困难等表现与脾胃密切相关。

二、胃的功能与特性

(一)胃的功能

胃为六腑之一,上接食道,下连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职司受纳和腐熟水谷,同时与脘腹、咽、舌苔有着密切的联系。

1.主受纳、腐熟水谷

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储存于胃,腐熟磨化而成糜物正是对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言。《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饮食经胃腐熟磨化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部分,由脾转输,以营养脏腑。《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如沤”,胃中腐熟的水谷之状,犹如浸泡发酵沤物之状。《素问·平人气象论》又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这充分说明了胃的作用,故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胃气充足,纳腐之职正常,则形神俱足,肌肉丰满,四肢轻劲。若胃气不足,纳腐无权,则知饥不欲食,或食而不消,或呕吐,或反胃,形体羸瘦,精神疲惫。如胃气不降,纳腐失司,则出现呕吐、嗳气、呃逆、不思饮食等。

2.主脘腹

胃位于膈下,上口为上脘,下口为下脘,上下脘之中间名中脘,上、中、下三脘统称胃脘。脘腹内属胃腑,外属上腹正中,故有“脘腹属胃”之说。胃气充足,纳磨正常,则脘腹柔软、平、不胀、不痛。若胃气不足,纳磨无权,则脘腹痞满,外形膨。如胃气失调,纳磨不健,则脘腹硬满,时有疼痛,所以《灵枢·海论》说“水谷之海有余,则腹胀”,《灵枢·胀论》又说“胃胀者,腹满胃脘痛”。

3.主咽部

饮食入口咀嚼后,经咽部,通过食道,送至胃中。故《灵枢·忧恚无言》说:“咽喉者,水谷之道也。”《灵枢·胀论》又说:“胃者,太仓也;咽……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说明胃是饮食物的仓库,咽是主管传送饮食的道路。胃有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五个窍门,像闾里的门户一样。所以咽由胃所统主,胃气顺和,通降之职正常,则咽部畅通,不肿不痛,无噎阻感觉。若胃气不足,通降失权,则咽物噎阻不下,胃火炽盛,上熏于咽,则咽部焮红疼痛,甚至发为喉风、喉蛾等。

(二)胃的特性

胃的特性与脾相反,即胃气主顺降、喜润恶燥。

1.主顺降

胃气主顺降,指胃气必须时时和顺通达,下降不逆而言。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胃宜降则和。”胃虽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还必须赖于通降,食物才能下行于小肠,分别清浊。若胃气不调,通降失常,食物不能及时下行,就会出现胃脘痞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如胃气上逆,不能顺降,就会出现呕吐,或嗳气,或呃逆等症。

2.喜润恶燥

胃喜润恶燥,指胃好滋润而恶温燥而言。叶天士说:“阳明胃土,得阴自安。”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养,胃中阴液充足,则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顺降胃气,故叶天士又说“胃喜柔润”。若胃阴不足,津液不能上承,则口燥咽干;胃中邪热内蕴,津液受伤,热邪杀谷,则可见口苦而干、嘈杂似饥等症。

三、脾胃的综合协调功能

脾与胃均位于腹内,以膜相隔,在经络上构成表里关系,脾为脏属里,胃为腑属表,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并共同担负着化生水谷精微,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依靠两者的不同功能和特性,即一纳与二运,一降与一升的相反相成的作用来完成。具体的相互关系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纳运互助

纳运互助是脾胃功能的纳与运的关系的解释。水谷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后,为脾之运化水谷精微做准备,与此同时,脾之运化输布是适应胃之继续纳食的需要。胃主纳与脾主运化,互相协助,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摄取、腐熟、消化与吸收。胃纳反常日久,可累及脾运化失常;脾运化失常日久,亦可累及胃纳失常。两者的功能和特性虽然不同,但所达到的目的却是一致的。故《景岳全书·饮食门》曰:“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

(二)升降协作

脾属阴而主升,胃属阳而主降。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脾胃的健运,依赖于升降,故叶天士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理论的核心内容——脾胃为人体元气之本,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之枢纽,脾胃主水谷精微之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这些功能无一不与升降密切相关。脾升胃降才能保证脾胃实现正常的生理功能。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作用,饮食经胃的纳磨腐熟后,通过胃气通降作用,下行至小肠,由小肠泌别清浊。其清者由脾气升发,转输于全身各部分,其浊者下注大肠或渗入膀胱,形成大小便排出体外,一降与一升构成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的全过程,两者不可偏废。

(三)燥湿相济

脾为阴脏,属太阴湿土,则阴盛于阳,故性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腑,属阳明燥土,则阳盛于阴,故性喜润而恶燥。脾胃之性虽有燥润喜恶之不同,但两者协调,脾可为胃以受燥,胃可为脾以受湿,脾可为胃输布津液以润养,胃可为脾通降湿浊以除湿,故《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因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若燥湿偏盛,失去相对平衡,即脾因湿盛而病,胃因燥热而疾。

脾胃病损是重症肌无力的主要病机。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位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枢机。如上所述,脾主肌肉四肢,若脾虚则气血生化濡养不足,所以四肢痿软不能随用。脾主升主运,脾虚气陷,则升举无力,上睑属脾,故提睑无力而下垂;胃主降主纳,与脾相表里,脾虚胃亦弱,则升降之枢机不利,受纳无权,故纳呆溏泄,吞咽困难;脾气主升,上充于肺,积于胸中而为宗气大气,司呼吸,贯百脉,中气下陷,胸中之大气难以接续,肺之包举无力,故气短不足以息,若胸中大气亦下陷,则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发为重症肌无力危象。

四、脾胃与五脏的关系

(一)脾胃与心

脾胃与心是相生关系,即所谓火生土。心属火为母,脾属土为子,火能生土,脾胃的运化,有赖于心阳的温运。总而言之,脾胃与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下三方面:①主血与生血;②行血与统血;③脾主运化与心血养神的关系。

血液生成方面。饮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后,精微部分通过脾的升清运化作用,向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变化而赤为血。气血生化之源是脾主运化的具体体现。脾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且脾能摄血,以保证心血随之盈满。

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管中的正常运行,既依赖心气的推动作用,以维持血液运行通畅而不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作用,以使血液行于脉中而不溢出脉管外,并在心神的统率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故《医碥·五脏生克说》曰:“脾之所以能运行饮食者,气也。气寒则凝滞不行,得心火以温之,乃健运而不息,是为心火生脾土。”血液正常运行而不致脱陷妄行,全赖心主行血与脾主统血的协调。

神志活动方面。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而五脏藏神,心为主导。人身以气血为本,精神为用。血气者,身之神。心生血而主血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统血。血为水谷之精,总统于心而生化于脾。血之与气,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能生血,血能化气,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血冲和,阴平阳秘,化源充足,气充血盈,充养心神,则心有所主。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脾强则能主运化,而生血统血。

(二)脾胃与肺

脾胃与肺在生理上密切相关。脾与肺在生理上是相生的关系,即肺属金,脾属土,按五行生克关系,则土能生金,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经络学认为手太阴肺与足太阴脾皆属于太阴。脾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方面。

气的生成方面。《医碥》云:“饮食入胃,脾为运行其精英之气,虽曰周布诸脏,实先上输于肺,肺先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则气愈旺,化水下降,泽及百体。”肺主气,不仅主呼吸之气,而且主一身之气,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宗气是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气相结合而成,肺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因此,肺主一身之气是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前提的,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

水液代谢方面。《素问·经脉别论》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指出脾不但需要肺协助把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而且还要把水湿从上焦导行于下焦,直至膀胱,从小便排出体外,故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即指出了肺脾共同参与水液代谢,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脾胃与肝

肝藏血,又主疏泄;脾胃主纳运,为气血生化之源。肝所藏之血,赖于脾胃资生;脾胃之升降纳运,又赖于肝气之疏泄,故《血证论》说:“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脾胃与肝的关系,主要在于生血与藏血,升降、纳运与疏泄等方面。

饮食物消化。《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即指出了饮食物通过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化生气血精液濡养肝气,经过肝气的疏泄,进而使全身的筋脉得到滋养。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且肝与脾胃同处于中焦,因此肝的功能失调,常常影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脾胃病的发生、发展。在临床中,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往往因为情绪激动抑或低落,导致肝气郁结,疏泄不及,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加重病情,影响预后。

血液运行。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脾主生血,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而不至于溢出脉外。因此,肝脾共同作用以保障血液的正常运行。同时脾运健旺,生血有源,统血有力,也会使肝有所藏,反过来帮助脾发挥统血的功能,以防止出血的发生。

(四)脾胃与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为主水之脏,脾主运化水液。因此脾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关系及水液代谢方面。

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方面。《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指出了肾所主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两部分,因此,肾被称为先天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六腑之精即指脾胃运化饮食物生成的气血津液为后天之精。因此,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互相依存,相互为用。

水液代谢。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与肾相互影响。一方面,脾脏属土,肾脏属水,土克水;另一方面,命火生脾土。脾主运化水湿,需要有肾之命火的温煦蒸化资助脾阳,以加强脾的运化功能、转输强度;肾主水,司开阖,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但开阖作用,又依靠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故《是斋百一选方》说:“脾胃既壮,则能饮食,饮食既进,能生营卫,营卫既壮,滋养骨髓,补益精血。”

五、脾胃与六腑的关系

六腑与脾胃构成了完整的消化、吸收、排泄体系。

(一)脾胃与胆

脾胃与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胆附于肝叶间,禀肝之余气,内藏精汁。精汁即胆汁,来源于肝,下注于小肠,有促进饮食物消化作用。若胆中精汁不足,不能助脾胃消化,或脾胃湿热,累及胆,就会出现上腹部疼痛,呕吐苦水,不思饮食等症。

(二)脾胃与大肠、小肠

脾胃与大肠、小肠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排泄方面。《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排泄过程中,脾胃与大肠、小肠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小肠上端与胃相接,下端与大肠相通。大肠上接小肠,与胃、脾相通,下连广肠,与肛门相通。所以古人谈及脾胃常常包括大肠、小肠,如《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正如《医学入门》云:“胃中腐熟水谷……自胃之下口传入于小肠……泌别清浊。水液入于膀胱上口,滓秽入于大肠上口。”饮食物经脾胃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功能,是由脾、胃、大肠、小肠共同参与,并通过“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的虚实交替的运动过程来实现的,所以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三)脾胃与膀胱

脾胃与膀胱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尿液的排泄方面。膀胱位于小腹内,为贮尿和排尿之腑。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尿为水液变化而成。水液经胃的作用下传于膀胱,通过气化而排出体外。膀胱的气化不但赖于肾中元阳温化且必须依靠脾气之充养。如脾气不足,气化无权,则小便也随之失常,故《灵枢·口问》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四)脾胃与三焦

脾胃与三焦及大肠、小肠、膀胱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送排泄。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从部位来说,胃脘部相当于中焦。从脏腑来说,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肝(但肝有列入于下焦的,按肝脏部位应属中焦,从功能来讲,则部分属于下焦,尤其与肾相提并论的情况下),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的主要功能为总司气化,凡饮食的受纳腐熟,水谷精微的输布,水液的转化,以及糟粕的排泄等,均与三焦有关,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六、脾胃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奇恒之腑具有藏精功能。如《素问·五脏别论》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其中胆亦为六腑之一,既为清宁之府,又有疏泄作用,故两者兼收之。胆与脾胃的关系,已于“脾胃与六腑的关系”中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一)脾胃与脑

脑髓之充满,全赖于脾胃之资生。脑位于头颅内,上有天灵盖,下至风府穴,故《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脑由髓汇集而成,故《素问·五脏生成》云:“诸髓者,皆属于脑。”脑担负着听觉、视觉、肢体运动和一切精神活动。诚如《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这些方面亦与脾胃关系至为密切,脾胃所化生之水谷精微,通过肾的作用,不断注入脑髓之中,使脑髓充满,记忆力强,耳聪目明,身轻体健。故《医林改错》指出:“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

(二)脾胃与髓

脾胃与髓的关系,主要在于髓由脾胃之水谷精微不断补充。髓,位于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和不断送入于脑,使脑充足。髓虽由肾精所化生,但肾精的来源,又赖于脾胃,正是脾胃运化而来的气精液,输入于肾,化以成髓。

(三)脾胃与骨

骨的生长与滋养,全赖于脾胃。骨性坚刚,能支持形体,为人身之支架。故《灵枢·经脉》说:“骨为干。”骨所以能支持形体,全赖于骨髓之充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肾之生髓,来于脾胃之水谷精微。因此,脾胃与骨的关系,是滋养与被滋养的关系。

以上脑、髓、骨三者关系密切,骨为髓所养,髓居骨中,髓聚为脑。所以它们与脾胃的关系,可视为资生与被资生的关系。

(四)脾胃与脉

脉为血府,是血液通行的隧道,故《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脾胃与脉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脉能接受脾胃之水谷精微,转输于全身,以资营养;其二,脉本身亦需要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来滋养,脉得精微充养,才能脉管柔和,气血运行畅通。此外,在诊断角度上,脉的强与弱,往往可反映胃气强与弱。脾胃之气健旺,水谷精微充足,脉道则盈满有力。反之,脾胃之气虚弱,水谷精微乏源,脉中营血不足,则脉象虚弱无力。

(五)脾胃与女子胞

女子胞,位于女性小腹内,主月经和孕育胎儿。胞宫虽与肾及冲任脉关系密切,但与脾胃也有关联。脾气充足,能统摄血液,则月经按时而下,孕胎正常发育。若脾气虚弱,统血失司,即可出现月经先期、量多、色淡,甚至崩中漏下,或孕胎坠落,如脾胃运化失健,气血来源不足,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甚至闭经,或不孕,或孕后气血虚少,不能养胎,使胎元不得发育,如中气下陷,损及于肾,肾不系胞,可出现阴挺,或堕胎、早产等。

七、脾胃与精、神、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脾胃与精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之中。饮食物经过脾胃作用化生水谷精微,以灌溉五脏,洒陈六腑,从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这种精,生于脾胃,藏于肾中。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有着至密关系,人出生之前,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提供了物质基础,出生之后,后天之精不断供养先天之精,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为用,不可分离。

(二)脾胃与神

神是生命活动的体现,正如《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成之于先天精气,但神的活动必须依赖后天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断充养,才能使神充足,形体健壮,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光泽,两目炯炯有神。故《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若脾胃虚弱,运化不健,水谷精微乏源,神失濡养,就会出现形体虚羸、精神萎靡、面无红泽、目无神采等症。

(三)脾胃与气

由于气的生成、功能、分布范围不同,常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种。①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继由后天水谷精气不断充养,经三焦输布于周身,无问内外上下,无处不到,激发、推动各脏腑之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②宗气,是由呼吸之气与脾胃之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故《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③营气,源于脾胃水谷精微,行于脉中,具有充养周身和化生血液的作用,故《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素问·痹论》又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④卫气,卫气和营气均源于水谷精气,仅是清浊不同而已,故《灵枢·营卫生会》说:“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痹论》又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不受脉道约束,行于脉外,具有护肌表、御外邪、泽皮毛等作用,故《灵枢·本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四)脾胃与血

血行于脉中,遍及全身,有营养和滋润作用。血主要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故《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又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同时血的化生,还必须有营气的参与,故《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精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气是血的基本物质之一,对血生成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血还可由精转化而来,如《张氏医通》所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总之,血的生成以水谷精微为主,诚如《景岳全书》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

(五)脾胃与津液

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的生成,是水谷经过胃的“游溢”,脾的“散精”,三焦的气化作用,变化而成。《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津液生成与输布的简要概括。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由此可知,津液主要由脾胃所化生,脾胃健旺,津液充足。如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津液生成不足,可出现皮肤干皱、口唇燥裂、咽干鼻燥、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等症;若脾胃失调,或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蓄积于内,变为水邪,可出现水肿、痰饮等病证。

重症肌无力的病机主要为脾胃虚损,气血生化乏源。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肝血不足,肝窍失养,精明失养,故见复视、斜视或视物模糊。气出于肺而根于肾,需脾于中间斡旋转运,使宗气充足以司呼吸。脾胃虚损则枢机不运,聚湿生痰,壅阻于肺,故见气促、疼痛、胸闷等。肾主纳气,脾病及肾,气难归根,甚或大气下陷,而出现肌无力危象。声音嘶哑、构音不清、吞咽困难等与脾、胃、肺、肾的病理变化关系密切。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脾胃虚损、心血不足而致胸闷、心悸、失眠等症。根据《黄帝内经》“虚则补之”“损者益之”之旨,脾虚是重症肌无力的主要矛盾,运用脾胃理论,治疗当以补脾益气。

(李海文)

参考文献

[1] 邓伟民,刘友章.中医脾本质的现代研究[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XUIJIkf9jiUiYZuV4bk8p/GjuJn7+ZPIhSfzmXaHAQEvYZO5EpguV4j/NnuOlu4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