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经皮经肝穿刺技术的应用最早可追溯至1937年,由Huard P 和Hop D X两位科学家首次提出。他们通过经皮经肝穿刺建立通道,将造影剂注入胆管内观察胆管梗阻的情况。1974年,日本科学家Takada T在X线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进入肝内胆管,注入造影剂观察到胆管梗阻后,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1981年,日本科学家Nimura Y对经皮经肝胆道镜检查(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dochoscopic,PTCS)进行首次报道。他提出PTCS是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引流1周的基础上,对瘘道进行分期扩张,然后利用胆道镜进入肝内胆管进行操作。
1985年,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宝善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经皮经肝胆道镜技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在国内大力推广该项技术。但该项技术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胆漏、出血、胆管感染和腹膜炎等),因此并未在临床中推广应用。2002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衍民教授和美国西北大学的Robert B教授受到泌尿外科经皮肾镜取石术和经皮肾造瘘术的启发,提出了经皮胆道镜造瘘术的概念。刘衍民教授团队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对引流管周围瘘道的形成过程、瘘道肉芽组织的结构及扩张对瘘道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证实了在行PTCD引流后5日左右,经瘘道规范扩张行PTCS有利于减少长治疗周期带来的并发症,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2004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传统PTCS技术进行改良,在影像学设备的引导下行PTCD,放置7 F导管引流1周后,利用8~16 F扩张器逐步扩张瘘道,并将鞘管联合扩张器一并送入胆管内,再利用输尿管镜及软质胆道镜进行碎石、取石等操作,其所有操作均在鞘管内进行,手术器械全程不与肝内瘘道接触,避免损伤瘘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PTCSL已经在国内外逐渐被认可,其在肝胆管结石治疗领域的地位正逐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