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磁共振(MR)检查前6 h禁食、禁水。
2.体内有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心脏人工瓣膜、人工耳蜗或体内金属置入物等)的患者,检查前应告知工作人员,确认能否进行磁共振检查。
3.磁共振检查前,应取下所有随身物品,工作人员应严格核查。
4.危重患者检查过程中需要临床医生及家属陪同;有幽闭环境恐惧症的患者不适合磁共振检查。
5.对患者实行有效的呼吸训练,以配合检查,以免影响图像质量。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检查技术之一,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极高,具有多方位、多平面、多参数的成像特点,能够精确地对病灶进行定位、定性,对病灶周围器官受累情况进行评估。磁共振成像是非射线成像,不存在辐射影响。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腹部疾患诊断应用中优势明显,能指导临床进行术前评估及为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更可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临床信息。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利用磁共振水成像技术来显示肝管、胆管、胆囊及胰胆管的一种成像显示方法。胆囊及胆管中有胆汁填充,这些静止或相对静止的胆汁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因此具有较长的横向弛豫时间(T2)。如果采用重T2加权成像方式(即超长重复时间、超长回波时间),胆汁的水样结构在成像时就具备较大的横向磁化矢量,磁共振影像中表现为高信号,与周围组织的横向磁化矢量大部分衰减而形成的低信号形成了明显对比。相对于其他的成像技术,通过胆管系统中胆汁与其他组织的天然差异,实现胰胆管系统显影,MRCP具有无创、无须引入外来对比剂的特点,被临床医师广泛应用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认可。
1.扫描前准备 患者禁食、禁水4~6 h。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呼吸训练,使患者学会控制好呼吸幅度和频率,呼吸频率为14~18次/min,尽量保持呼吸均匀一致,并训练呼气末屏气。
2.患者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身体左右居中,双手上举或平放,一般常规采取双手上举。
3.摆位 使用腹部多通道相控阵线圈,线圈中心对准胸骨剑突,确保肝脏位于线圈中心,线圈上下片要对齐并平整放置。
观察腹部呼吸最明显的位置,外加呼吸门控。呼吸门控上放置软垫,避免过瘦患者呼吸门控触发效率低下。
4.扫描定位 轴位,扫描块包含左肝管、右肝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胰管全程,以便清晰显示肝胆胰管行程及结构。
1.扫描前准备 患者禁食、禁水4~6 h,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呼吸训练,使患者学会控制好呼吸幅度和频率,呼吸频率为14~18次/min,尽量保持呼吸均匀一致,并训练呼气末屏气。
2.患者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身体左右居中,双手上举或平放,一般常规采取双手上举。
3.摆位 观察腹部呼吸最明显的位置,外加呼吸门控。呼吸门控上放置软垫,避免过瘦患者呼吸门控触发效率低下。线圈中心对准胸骨剑突,确保肝脏位于线圈中心,线圈上下片要对齐并平整放置。
4.线圈 使用腹部多通道相控阵线圈(Torso线圈)。
5.扫描序列
(1)横断位T2加权(T2 WI)压脂序列,扫描范围包括肝脏上缘及下缘,施加匀场框保证脂肪抑制的均匀性,使用呼吸触发进行扫描。
(2)横断位纵向弛豫时间加权(T1 WI)mDIXON序列,扫描范围包括肝脏上缘及下缘,序列生成图像包括同相位T1 WI(IP)、反相位T1 WI(OP)、水相位T1 WI(W)及脂肪相位T1 WI(F),使用呼气末屏气进行扫描。
(3)冠状位T2 WI序列,扫描范围包括肝脏前缘及后缘,使用自由呼吸进行扫描。
(4)横断位T1 WI mDIXON超短回波时间、重复时间快速成像序列动态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包括肝脏上缘及下缘,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动态增强,造影剂流速为2.5 mL/s,总量为15~20 mL,造影剂注射结束后加20 mL生理盐水,流速2.5 mL/s。利用磁共振透视技术观察对比剂流动情况,当对比剂到达腹主动脉、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动脉显影时进行触发扫描,嘱患者呼气末屏气后进行信号采集;在动脉期扫描结束后,继续扫描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必要时在注射对比剂5~10 min后增加延迟期扫描。如果设备及技术条件成熟,推荐进行肝脏灌注扫描以代替肝脏动态增强扫描。
(5)冠状位T1 WI mDIXON序列,扫描范围包括肝脏前缘及后缘,使用呼气末屏气进行扫描。
(6)弥散序列,扫描范围包括肝脏前缘及后缘,使用呼吸触发进行扫描。使用多b值成像,扫描b值为0 s/mm²、50 s/mm²、800 s/mm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