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起源于毛细胆管,逐渐汇合成区域小胆管、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左肝管、右肝管。肝内胆管与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各级分支相伴行。三者处于同一纤维结缔组织鞘内。肝内胆管可分为三级,左、右肝管为一级胆管,肝叶胆管为二级胆管,肝段胆管为三级胆管(图4-9)。
右肝管由右前叶和右后叶肝管汇合而成,并接受尾状叶右段及尾状突的小肝管。成人右肝管平均长度为0.84 cm,平均管径为0.28 cm。左肝管多由左外叶肝管和左内叶肝管汇合而成,主要引流左半肝的胆汁。它与右肝管汇合前接受1~2支来自尾状叶左段的小肝管。成人左肝管平均长度为1.64 cm,平均管径0.27 cm。尾状叶肝管一般有2~5支,均较细短,分为左段肝管和右段肝管。副肝管是肝门部的重要解剖学变异之一,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并于肝外胆管的不同部分汇合,副肝管出现率为5%~10%,其实际上是肝内胆管树的一部分,引流一定区域的胆汁。副肝管与肝内其他胆管之间并无吻合支,所以手术时如误扎副肝管,会引起该区域胆汁引流障碍。
图4-9 肝内动脉和胆管
了解肝内区域胆管解剖,首先要确定肝段胆管,然后顺着肝段胆管向下(肝门),按照其汇流方式确定肝叶胆管,这种方法称为顺流法。相反,从肝门向上流(末梢)辨认的方法称为逆流法。顺流法可避免出现逆流法的混乱情况。另外,对没有固有名称的胆管,如将右前叶的前下支(5a)和前上支(8a)形成的合干记为5a+8a,将左外叶腹侧支(3)和左内支(4)形成的合干记为3+4,这样就可正确地反映肝内胆管的合流形态。另外,区域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就是像S3和S这样的Couinaud肝段,另一层含义就是像右前叶和右后叶这样的Goldsmith区域,后者现在多被称为领域(section)(由国际肝胆胰学会所提倡),亚区域也就是相当于Couinaud肝段的小领域。
右前叶以肝门平面为界可分为上段(S8)和下段(S5)。在胆管造影片上,沿肝门水平走行的胆管命名很困难,其中包括了S5胆管。S8胆管分为3支,即腹侧支(B8a)、外侧支(B8b)和背侧支(B8c)。胆管造影时,首先在仰卧位胆管造影片上确定外侧支B8b,然后在右侧卧位胆管造影片上将B8b以外分支划分为腹侧的B8a和背侧的B8c。这些亚段胆管分支通常有几支,只有1支的情况少见。在右侧卧位胆管造影片上,B8b常位于B8c的背侧。内侧支(B8d)是汇入B8c主干或者其下流方向的较细胆管支,与右尾状叶胆管(B1r)很难鉴别。S5胆管分为3支,即腹侧支(B5a)、背侧支(B5b)和外侧支(B5c)。在S8中,将背侧支胆管记为c,外侧支记为b。但在S5中,由于从1991年才增加了5c,其背侧支胆管记为b,外侧支记为c。与B8一样,B5的a、b、c分支也可在右侧卧位片上辨认出来。腹侧支B5a在仰卧位或第1(右前)斜位、第2(左前)斜位上多数不显影,因此,右侧卧位摄片不可或缺。B5a走行在主门静脉裂附近,B5b走行在胆囊床右缘附近,B5c远离胆囊走行。
B5a和B8a形成合干的比例高。B5c多汇入B8b、B8c或B8bc。与此相反,B5b时常单独汇入右前叶胆管或右肝管。另外,17%的B8c汇入右后叶胆管。
右后叶也以肝门平面为界分为上段(S7)和下段(S6)。与右前叶一样,沿肝门水平走行的胆管支含有S6的胆管分支。
S7胆管可分为腹侧支(B7a)和背侧支(B7b),在仰卧位胆管造影片上,通常是B7a位于外侧,B7b位于内侧。S6胆管分为3支,即腹侧支(B6a)、背侧支(B6b)和外侧支(B6c),在右侧卧位胆管造影片上,很容易辨认B6a和B6b。在仰卧位摄片上,B6a多数与胆囊体底部重叠,B6c差不多呈水平走行。95%的病例由右后叶胆管主干形成。但是,约12%的右后叶胆管汇入左肝管,约10%的右后叶胆管为南绕型(southern backforward),即右后叶胆管不是走行在门静脉右支的后上方,而是从门静脉右支的下方汇入右肝管或肝总管。另外,有5%的病例B6和B7不汇合形成右后叶胆管,而是各自单独汇入肝门部胆管,在这种汇合形式中,B6基本上都表现为南绕型。
左半肝的肝段胆管分支没有右半肝那样复杂(图4-10)。左外叶上段(S3)胆管可分为上支(B3a)和下支(B3b)。B3a是斜向走行在肝左静脉前方的胆管支,在右三叶切除或扩大右半肝切除术后的胆管造影片上,B3a有特征性表现,即纵行向上走行至右膈下。左内叶(S4)胆管可分为3支,即下支(B4a)、上支(B4b)和背侧支(B4c)。B4c位于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的上方,通常只有较细的1支。B4c以外的S4胆管可以矢状部平面为界分为左内叶下支(B4a)和上支(B4b),也有所有S4胆管都位于矢状部平面以上的病例。这时,走行在胆囊床附近的是B4a,远离胆囊走行的是B4b。
图4-10 肝门部胆管血管弓
尾状叶胆管(B1)可分为4组,即右支(B1r)、左上支(B11s)、左下支(B11i)和尾状突支(B1c)。位于右肝管、右后叶胆管、左肝管或左外叶胆管上方的是B1r或B11s,位于左肝管下方的是B11i,位于右肝管后面或下方的是B1c(图4-11)。
图4-11 肝外胆管的动脉网
以静脉韧带(Arantius管)为界,位于右侧的是B1r,位于左侧的是B11s。B1r通常可看到2~4支。最右侧的一支B1r通常与B8d没有明确的解剖学区分标准,很难鉴别,一般将向肝门附近汇入的看作B1r,远离肝门汇入的看作B8d;有时B11s与B2也很难区别,B11s在静脉韧带右侧汇入B2或左外叶胆管,在静脉韧带左侧汇入的应看作B2的分支。B11i与B1c或B1r形成合干后汇入右肝管或右后叶胆管。另外,B11i一般分为2支,即腹侧支和背侧支,呈“分叉舌”样,通常背侧支汇入右肝管或右叶后支胆管,而腹侧支汇入左肝管或左叶外侧支胆管。
在肝内,胆管、肝动脉、门静脉分支均包裹在汇管区Glisson鞘内,各管道之间的关系密切,并且肝内胆管分支密集,所以术中操作不慎易引起胆管出血。
在肝门板中,交通动脉血管弓供应肝门胆管血运并连接肝右动脉(RHA)和肝左动脉(LHA)。3点钟方向和9点钟方向的边缘动脉加入交通动脉血管弓。肝总管(CHD)被翻起可显示交通动脉血管弓。
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主要由3点钟方向(左)和9点钟方向(右)的边缘动脉供应,后者由来自下方的胰十二指肠后上动脉(PSPDA)和来自上方的肝右动脉(RHA)、肝左动脉(LHA)及胆囊动脉组成。这些边缘动脉发出的小分支形成了胆总管周围动脉丛。边缘动脉向上方走行,与供应肝门胆管的肝门胆管动脉丛汇合。交通动脉血管弓(CA)连接RHA和LHA,存在于左、右肝管汇合处的头侧。CA来自右侧的右前叶动脉(RASA)和左侧的第4段动脉(Ⅳ A),在左边。
(应佳鑫 叶永青 张彤 王平)
[1]NIMURA Y,HAYAKAWA N,KAMIYA J,et al.Hilar cholangiocarcinoma-surgical anatomy and curative resection [J].J Hep Bil Pancr Surg,1995,2(3):239-248.
[2]NIMURA Y.Surgical anatomy of the biliary ducts [M]//ROSSI P,BEZZI M.Biliary tract radiology.Berlin Heidelberg : Springer-Verlag,1997,21-30.
[3]KAMIYA J,NAGINO M,UESAKA K,et al.Clinicoanatomical studies on the dorsal subsegmental bile duct of the right anterior superior segment of the human liver [J].Langenbecks Arch Surg,2003,388(2):107-111.
[4]OHKUBO M,NAGINO M,KAMIYA J,et al.Surgical anatomy of the bile ducts at the hepatic hilum as applied to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 plantation [J].Ann Surg,2004,239(1):82-86.
[5]KAMIYA J,NIMURA Y,HAYAKAWA N,et al.Preoperative cholangiograph of the caudate lobe:surgical anatomy and staging for biliary carcinoma [J].J Hep Bil Pancr Surg,1994,1(4):38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