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胆总管结石

一、胆总管结石形成原因

胆总管结石按发病部位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是指在胆总管内形成的结石;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是指胆囊中的结石坠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原发性胆总管结石通常来自棕色色素结石,是沉淀的胆色素和胆固醇的结合。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发生原因包括:①饮食结构和代谢性因素;②胆管感染、其他部位的炎症和寄生虫感染伴随的细菌均可分泌一种酶,水解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生成不溶于水的游离胆红素,最终形成沉淀;③胆管狭窄;④动力排空障碍。

二、胆总管结石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胆总管结石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腹痛、高热寒战和黄疸[查科三联征(Charcot三联征)],严重者还可有血压下降及神经精神症状[雷诺兹五联征(Reynolds五联征)];体检时可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或肌紧张,有时可见墨菲征;在发作间歇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少数患者始终没有明显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发作期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肝功能检查可见异常,如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酞酶及血清转氨酶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重症胆管炎患者,可出现电解质及肾功能指标异常;发作间歇期各项指标可能正常。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超声内镜(EUS)、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

《中国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指南(2018版)》建议有可疑症状体征的患者,通过一线、二线检查逐步确立诊断,进而制订治疗方案,怀疑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建议采用创伤小且诊断率较高的影像学检查,如MRCP或EUS,不建议实施诊断性ERCP;如条件许可,建议行ERCP前常规接受MRCP检查。

三、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现状和方法

胆总管结石以手术治疗为主。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手术、腹腔镜手术、联合胆道镜碎石手术、开腹手术及经皮经肝治疗等。治疗原则包括:解除胆管梗阻;取净结石;通畅引流,预防复发;合理应用抗生素。

(一)胆总管切开取石联合T形管引流术

胆总管结石可采用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治疗。常见的腹腔镜探查胆总管取石的手术入路有两种,即经胆囊管途径和经胆总管切开途径。经胆囊管入路时,在胆管造影完成后,钢丝沿着胆囊管被送入胆总管,通过球囊导管,胆囊管被轻轻扩张以允许柔性胆道镜通过。为了使光纤内镜通过管道系统,其末端安装了一个灌溉系统,水可以不断地从内镜的末端注入,将胆道镜图像投影到屏幕。胆道镜送入胆囊管后,辅助器可调整胆道镜的尖端,使管腔投影保持在屏幕上,进而将柔性胆道镜推到胆管的远端。在辨认出结石后,通过一个铁丝篮诱捕结石,将其与胆道镜一起取出。经胆总管切开入路时,在胆总管(即胆囊管下方)做一个纵向切口,切口的大小至少要和最大的一颗结石直径相同。探查结束后,应经胆总管切开放置T形管,并用可吸收缝线闭合胆管。经T形管做胆管造影证明结石被取出。随着先进的腹腔镜、内镜和经皮技术的发展,开放性胆管探查取石术的使用已变得越来越少。

(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临床上常用的胆总管结石取石术。患者最常用的体位为俯卧位,也可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内镜医生将十二指肠镜放入十二指肠的第二部分,并将导管和导丝送入胆总管。然后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用烧灼法扩大肝胰壶腹(Vater壶腹)。导致插管困难的原因可能是壶腹周围肿块、含有乳头的十二指肠憩室、胆总管囊肿或乳头狭窄。取石失败的常见原因包括结石巨大、肝内结石、多发性结石、胃或十二指肠解剖改变、嵌顿性结石和十二指肠憩室。括约肌切开取石并不能消除胆管结石复发的风险。在ERCP和括约肌切开术的治疗下,如果不同时进行胆囊切除术,有的患者会出现胆管疾病的复发症状。

取石时可使用EST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EPBD可以作为代替EST的另一种处理方式,具有减少术后出血并发症、操作相对容易、有可能部分保留括约肌功能等优点,尤其适合年轻患者,以及胆囊未切除、肝硬化、凝血功能差、憩室旁乳头、乳头有效切开困难及比尔罗特Ⅱ式胃切除术后患者等,但EPBD可能增加术后胰腺炎的风险。目前,直径为12~20 mm的大球囊已应用于内镜下取石。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large-balloon dilation,EPLBD)通常应用于EST小切开后,但也有单独应用的报道。EPLBD与EST相比,结石清除率低,往往需要机械碎石,且术后胰腺炎风险增加,故目前不提倡单独应用。

但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解剖结构改变,结石直径≤8 mm时,首选EPLBD,而非EST。

(三)胆管空肠鲁氏Y形吻合术

胆管空肠鲁氏Y形(Roux-en-Y)吻合术是现在最为广泛应用的胆肠吻合术式。由于这种术式改变了解剖结构,可能导致反流性胆管炎。虽然在这种术式的基础上设计了多种抗反流术式,但临床效果均有限。从本质上讲,胆管与空肠袢式吻合术也是一种基于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改良术式,由于其不横断空肠,不改变空肠原有的电生理活动,因此,减少了由于胆支肠袢生理功能异常导致的胆汁分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充分游离胆支肠袢减小胆肠吻合口的张力,同时利用胆支肠袢的顺行蠕动避免肠内容物的反流。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目前胆管重建采用最多、相对疗效最确定的术式。

1.胆管空肠Roux-en-Y 吻合术的适应证

(1)肝外胆管损伤和肝外胆管狭窄。

(2)各种肝胆胰外科肿瘤行根治术时需切断胆管,胆管重建者。

(3)十二指肠乳头开口部憩室引起的反复胰腺炎和胆管炎发作。

(4)先天性胆管畸形,如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囊肿切除后的胆管重建。

(5)胆管消化道吻合口术后狭窄。

(6)难以切除的胆管癌或胰头癌行姑息性减黄治疗。

(7)反复发作的胆总管结石。

现在已经不用简单易行的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了,这是由于其存在的张力,常导致吻合口狭窄和盲端综合征,此处易成为胆汁淤滞和食物残渣聚集的地方,导致病菌滋生、繁殖,发生胆管炎。胆总管与空肠端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比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的引流效果更好。

2.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禁忌证

胆总管以上的肝内胆管狭窄或结石未能处理者,禁止施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否则,术后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加重肝内胆管感染,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3.胆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的手术要点

(1)分离胆管周围粘连时必须彻底止血,保持视野清晰,如有出血,切忌盲目钳夹,以免损伤门静脉、十二指肠和结肠。

(2)胆总管与空肠吻合,单层缝合即可,不必加浆肌层缝合,以保证吻合口够大,且不形成内翻阻隔。

(3)胆肠吻合口后方应常规放置引流管,注意引流管不能压迫吻合口。

(4)胆肠吻合后是否安置支撑管,应视病变情况而定。一般可不放支撑管;若胆管内腔狭窄,管壁炎症重,术后存在吻合口狭窄可能,则需置管支撑。

(5)切开或离断胆管时,应用尖刀切开胆管后用剪刀上下延长切口,不能使用电刀,因为电刀传导的热烧伤会使胆管术后瘢痕收缩,导致吻合口狭窄。

(6)由于肝右动脉横穿胆管后方入右肝,游离胆总管后方时,注意保护肝右动脉,防止与胆管一同被游离切断。

(7)分离胆总管后壁时,注意勿损伤门静脉。胆管周围不做过多分离,以避免影响胆总管血供。

(8)胆管离断后,用无损伤血管钳夹闭防止胆汁流入腹腔,导致术后腹腔感染和严重粘连。 MfYNctsX+QAgznGzmQMA6MGhO0WhTxpbTBuByjWCkuEdlOLWt5ZcAizf4zzIFY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