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早在3 500多年前的古埃及木乃伊体内就发现了胆囊结石。在我国长沙出土的一具2 000年前的西汉女尸体内也发现了胆囊结石的痕迹。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日趋升高,胆囊结石已成为胆管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
胆囊中胆汁的胆固醇含量过饱和是形成胆囊结石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人体中的胆固醇多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h)将机体内过多的胆固醇转运至肝脏内进行代谢,其对调节体内血脂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HDL-Ch也被称为机体的“防石因子”。而与HDL-Ch相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h)则是机体的“致石因子”。当HDL-Ch与LDL-Ch比例失调时,血浆中的胆固醇就会高于正常水平,成为形成结石的基础。
成核是指溶解在胆汁中的胆固醇析出形成胆固醇结晶的过程,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人体内存在促成核因子和抗成核因子,两者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以调节胆汁中胆固醇的成核过程。目前研究表明,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 A,ApoA)和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不仅仅是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载脂蛋白,同时还在成核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ApoA1是一种主要的抗成核因子,而ApoB则是一种促成核因子。在胆石症患者中,ApoA1的含量降低,ApoB的含量升高,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容易形成胆囊结石。
胆囊平滑肌的运动受神经体液等因素的共同调节。胆囊上皮细胞吸收胆汁中过饱和的胆固醇后,过量的胆固醇转化成胆固醇酯并储存在胆囊壁的黏膜层和固有层,使得胆囊平滑肌的肌膜变硬,影响胆囊收缩的信号转导过程。同时,胆囊慢性炎症使得胆囊壁纤维化,损害胆囊的收缩功能。胆囊的收缩功能减弱后,胆囊内胆汁淤积,肠肝循环的胆盐减少,富含胆固醇的囊泡更易聚集,为结石的形成提供条件。
药物治疗是胆囊结石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胆囊结石急性发作时的症状,虽然该类药物在清除结石方面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其在胆囊结石的治疗中仍不可或缺。近年来,随着治疗胆囊结石的新型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胆囊结石的药物治疗或许有了新的应用前景。
1.传统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胆囊结石疗效明确的药物主要有两种,即熊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这两种药物可减少胆固醇的分泌,从而使胆汁中胆固醇处于不饱和状态,进而溶解胆结石表面的胆固醇,经过长期药物作用胆结石的体积便会逐渐缩小直至完全消失。另外有研究表明,熊去氧胆酸对胆囊平滑肌有刺激作用,可以加强胆囊的收缩。应用溶石药物治疗胆囊结石,一般在6个月后行超声检查,约90%的患者结石完全溶解。虽然服用药物治疗后结石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其复发率高,有研究表明,溶石治疗后1年复发率达10%,5年复发率为30%~50%。
2.新型药物治疗 胆固醇类结石的形成主要与胆固醇的过度分泌及胆固醇的吸收障碍两个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可利用他汀类药物来治疗胆囊结石。因为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而HMG CoA又是合成胆固醇的关键酶,所以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阻断酶促反应,抑制胆固醇的生成。但目前,应用该类药物治疗胆囊结石仍存在大量争议,国内外文献中很少见到相关报道,甚至有研究表明该类药物与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之间无相关性。所以,对于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胆囊结石方面的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胆固醇的过度分泌会引起胆囊结石,胆固醇在小肠内的吸收机制同样也会影响胆结石的形成。有动物实验表明,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效率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呈正相关,这表明了小肠吸收胆固醇在胆囊结石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依折麦布是新一代的2-氮杂环丁烷酮类药物,其能抑制肠道内的胆固醇转运蛋白,从而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目前该药已被批准为新的降胆固醇药。该药控制胆固醇的吸收作用已经在动物及临床试验中得到初步验证,对于其是否能在胆囊结石的治疗上普及使用,仍然需进行大量研究。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最早应用于尿路结石的治疗。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开始探索将ESWL应用于胆石症的治疗。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经ESWL治疗胆结石清除率可达80%以上。术前对结石的钙化程度及胆囊功能的评估是ESWL成功的关键所在。国外有研究表明,相较之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经济效益比更高,但接受ESWL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ESWL的并发症主要为轻度胰腺炎,发生率仅为1%~2%。在临床上,并发症并不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因素,限制ESWL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是术后结石复发率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仍饱受争议。2016年,日本胃肠镜协会推出的《胆石症诊治指南》建议将ESWL作为不符合胆囊切除术或不愿接受手术的胆石症患者的备选治疗方案。所以,建议在临床上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进行ESWL。
有明显症状或者并发症的胆囊结石患者,推荐首选胆囊切除术治疗,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伤口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已成为微创外科手术的经典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