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策略与路径

一、梳理各类政策要求,明确地方发展方向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要编制好镇域乡村振兴规划,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出发,梳理政策要求,明确发展方向。一方面需要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把握时代脉搏,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坚持共同富裕为方向,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明晰省、市、县、镇、村自身发展重点与价值取向,把省委、省政府关于驻镇帮镇扶村的“五个提升”任务落到实处,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等“多规合一”,进行镇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

乡村振兴规划既是扶贫工作的深化,又是对乡村发展动力与机会的再思考,既要满足地方政府规划管理的需求,同时还应当保持适度的弹性,由此来体现乡村规划在管理上的实用性。因此,镇域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需要做好与省、市、县发展政策和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聚焦全域统筹,把握地方特征,明确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

二、深入了解地方需求,挖掘地方特色,解决地方困难

(一)深调研:深入开展镇村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规划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采取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详细了解每个镇村的人口经济现状、自然文化资源、产业布局、配套服务设施等基础情况,以问题为导向归纳地方发展需求。

(二)补短板:统筹镇村配套服务设施,提升镇域民生保障能力

根据需求统筹优化配置镇村的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防灾减灾设施,全面提升镇域民生保障能力,推进镇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

(三)挖特色:深入挖掘地方乡村空间资源特色和多元功能价值

依据全域的历史文脉、民族特色、发展条件、产业基础等现有资源和政策导向,重点突出文化内涵,注重发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绿色文化、特色产业文化等优势,寻求地域差异化发展的立足点。

乡村之绿(张远文 拍摄)

三、制定行动计划,形成可读性强、可落地、可操作的编制成果

镇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目的就是在满足各级使用对象与不同使用场景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整体统筹,制定五年行动计划,最终形成一个人人可用、人人能懂且易于实施的规划成果。

(一)面向汇报需要突出可读性

此规划一般要满足地方政府向上级政府汇报和向村委、村民传达规划方案的需要,因此规划成果应在传统的规划文本和图集的基础上,输出一种表达更生动、可读性更强的成果格式。

(二)面向实施需要突出可落地性

编制镇域乡村振兴五年行动计划,一方面需要通过与帮扶单位、工作队伍的沟通,制定行动计划,根据项目内容安排负责实施的责任主体,并且形成作战“一图一表”,明确各项目的空间位置、设计概算、实施年限及实施主体,另一方面,对于近期要落地的项目,往往需要效果图的辅助,以方便后续施工。

(三)面向规划衔接需要突出可操作性

在用地布局或者重点项目等规划内容上,要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或省、市、县其他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 PaO0doeDAZ8tTgDaWudyyi+bnOM8eVJuN1gRonuE4JPIOtziUPi+PYtsNxGaqB/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