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Ⅰ
敢医敢言,勇于担当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

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基层医生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灯塔、火把——照亮那片黑暗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

钟南山

(完整版视频)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名誉主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病学教授

·第十一、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之后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此次疫情距上一次非典疫情已时隔17年之久,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事实上,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瘟疫可谓如影随形。天花、鼠疫两大瘟疫笼罩着古埃及、古罗马甚至整个中世纪的欧洲。在东方,中国很多朝代也留下了关于天花和鼠疫的记载。

在现代医学发展起来之前,烈性传染病带给人类极度的恐慌和惨重的病亡。即使到了现代,人类仍然无法摆脱瘟疫带来的噩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西班牙大流感暴发,据统计,这场流感夺走了至少2 500万人的生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的和平并没有让瘟疫有所收敛,在亚非拉很多欠发达地区,当人们面对瘟疫的暴发,仍然束手无策。

直到后来,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发现了细胞、细菌和病毒,人们终于认识到罹患疾病的根源并非鬼神,而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在正确认知疾病的基础上,科学家进一步发明了各种方法和药物,以治疗各类疾病。

即便如此,也只能说人类在病毒面前有了应对策略和防御体系,而并非战胜了病毒,它们仍然在以我们难以察觉的方式不断变异,伺机进攻。

在2003年抗击非典一线,一位当时已年近七旬的老者让每位中国人都为之振奋和骄傲。非典型性肺炎疫情最早在广东暴发,后来蔓延至全国,在他和团队及全国医疗工作者的努力下,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除港、澳、台地区)患者死亡率为7%,低于全球平均病死率11%。从2002年11月发现首例病患,到2003年7月疫情结束,疫情在8个月内得以扑灭,没有大规模暴发。

除了恪守本职,在非典型性肺炎疫情期间,他还顶住各方压力,向社会如实公布疫情的真实情况,不仅敢作敢为,更是敢说敢言。因为他和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奋战,非典型性肺炎疫情最终得以控制。

从此之后,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这位医者的名字——钟南山,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非典疫情之后,人们回归到正常生活,钟院士也渐渐淡出公众视野,回到他的本职岗位,给患者看病问诊,做医学研究,为中国医疗体系改革贡献力量。如若不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打断了他平静的工作和生活,钟院士的2020年本该于日常工作之外,便可颐养天年。

我们都知道在传染性病毒来袭时一定要远离,但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来说,他们却要冲上前去。而对于钟院士来说,作为所有医护人员的主心骨,他更要冲在最前沿,不仅要带领团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新型冠状病毒做尽可能全面的研究,还要奔走四方,提振医护人员和民众的信心。此时的他已经84岁,本该安享晚年。

在他和他的团队及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后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就得到了阶段性的遏制。但不幸的是,它已在全世界蔓延开来,这个坏消息一方面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大敌当前,我们仍然不可有丝毫松懈。

当国内的疫情开始有所好转,本着医者仁心的人道主义精神,钟院士和他的团队奔赴欧洲,向正受病毒困扰的国家传授中国的抗疫经验。

无论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展现出的敢作敢为,还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战疫中的敢医敢言。他从来都是勇于面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就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不久之前,我们的节目与钟院士进行了两场对话。一位大医家关于健康、生命和未来医学的分享,或许能为后疫情时代的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 nlx/wszsakulWsiQFfsXgHi78+Fekn16gG4CfK13TV5JuHXxJMv+DIZ1SNVTH/K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