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我都以培养中西融合、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国际化新型复合人才为己任。
当我在2018年初任职澳门大学校长时,党中央明确提出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随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及《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的相继出台,让我更为振奋。原本珠三角就是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聚集重地,加上党中央的政策东风,这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人才极大地提振了信心。
大湾区的综合性大学主要集中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广州和深圳。澳门大学作为澳门唯一的国际化综合性公立大学,肩负着大湾区西岸高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任。近年来,澳门大学积极在大湾区布局,透过位于横琴的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与内地企业、高校开展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逐步推向市场。
因为教学关系,我常年往返于横琴自贸区和前海自贸区,这两大自贸区虽然在产业发展上各有侧重,但相同点就是生机盎然。有时我也在想,历史需要记录,像大湾区发展这样动人心弦的历史会不会有人正在记录呢?当我看到《邓璐时间》第二季访谈节目时,发现还真有!
在得知我对该节目感兴趣后,栏目组给我寄来了尚未出版的手稿,并邀请我作序。实话说,在接到邀请的第一时间我有些许犹豫,但在对内容翻看之后,还是决定接受邀约。因为在阅读本书时,感受到了我内心的隐流。
事实上,在培养中西融合的国际化人才的理念下,我一直都在思考着“快”与“慢”和“中”与“西”的问题。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放置于大湾区的情境中,聚焦在《邓璐时间》的镜头里,又让我别有一番思考。
尽管很难抽时间把两季节目的视频完整且仔细地观看,但我也根据个人的偏好看了其中部分。第一季聚焦点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新兴科技领域。第二季的主题则聚焦在地域,即我们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主旨不同,呈现出来的感觉也不相同。
相较于第一季科技的“快”感,第二季明显放“慢”了节奏。不仅包括像极飞、索菲亚这样高科技企业,还包括正由传统向智能转型的制造企业,更不乏对医学、公益、人文、艺术及体育等领域更广泛的探讨。
面对疫情新挑战、解决公共卫生新问题的抗疫国士钟南山院士,他专注“医疗卫生怎么持久地为老百姓服务”的命题,为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安全提出了新思路。这一位大医寄语“年轻医生不要安于现状,要创新、敢于攀登医学高峰”的肺腑之言,令人动容。
从金融界华丽谢幕,转身公益的银行家马蔚华,探索“影响力投资,公益创新”之路,主张“用公益的理念、商业的模式、金融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既是实干家,又颇具前瞻性和大视野。
活跃在大湾区建设的香港霍氏兄弟霍启刚和霍启山,在他们眼中“大湾区建设是香港年轻人新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作为霍氏家族的后代既要传承好家族事业,又要担当起社会责任,以体育为纽带,不断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这一番创新创业理念、爱国爱港情怀,都极具时代精神。
青年创新先锋彭斌,从创立一家无人机公司逐渐转变发展为农业科技公司,他在广袤天地的创业步伐正是以科技之力一点一点改变农业、农村面貌,立志“让中国的农业成为世界级的农业,甚至成为世界农业的典范”,让人们对新农人、未来智慧农业充满了想象和期待。
从英国誉满归来到立足东莞,创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攻关解决制造业难题的女性科学家张书彦,正在成为“大家的肩膀”,带领一群科学家通过攻克材料科学的“小”问题,践行科技报国的“大”命题。
从科技到艺术,再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展现出一个具有多样生态的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技术的“快”与人文艺术的“慢”,在有度的张弛中,邓璐博士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有速度、有热度、有亮度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图景。
除了选题的多样,本季内容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立意的深刻。
人类基于理性的思维能力是共通的,不分东西。当我在翻看手稿的时候,隐约中感受到了这种来自理性的力量。第二季对基础科学的关注、对人文艺术的眷注,以及对社会民生的聚焦,都让这种理性不仅仅体现在“器物”上,更生发于“思维”本身。这个思维的转换是从第一季的“改变的力量”深入到“力量的背后”,是很好的升华。当然,这样的挖掘还有待提升,但总归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作为“理工学人”,我的聚焦点更多在科学上,但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时刻在探索各种现象背后的逻辑本质。基于此,我需要来自各界的声音,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和挖掘,通过深入分析形成认知地图。《邓璐时间》中访谈的顶尖科学家、优秀企业家、杰出艺术家,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思考,都成为我认知世界中的一块宝贵拼图。
本书让我们深入地认识12位志存高远的“大湾区先行者”,那既然有先行者,就还应有光大者,希望《邓璐时间》这个系列可继续作为卓越的记录者,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内容。